說起 2020 選秀,大概會有很長的名單之後才會想到 Josh Green,當中更有順位在他之後但早已是球隊主力的 Saddiq Bey、Desmond Bane。經過幾乎沒拿到機會的第一年、表現平平的第二年,Green 來到生涯的十字路口,綜合球隊現況和個人生涯曲線,今年會是他所剩不多能破繭而出的機會。
第二年表現小結
例行賽數據:4.8 分、0.7 抄截、1.2 助攻、2.4 籃板
上場時間:場均 11.4、整季 445 分鐘,上升至場均 15.5 、整季 1039 分鐘
三分命中率:16% (0.1/0.6, 4/25)上升至 35.9% (0.4/1.2, 28/78)
相比第一年零星的上場時間,第二年下半季 Green 成功打進輪替,在不少 "非垃圾" 時間上場,可惜的是,季後賽投不進也不敢投的三分,讓他在首輪對爵士時就被功能性相近的 Frank Ntilikina 取代,而 Ntilikina 則成為了前兩輪的防守奇兵。
例行賽的數據普通,但可以觀察到 Green 在許多方面的進步:比賽解讀、運球、對抗性、投籃等等都從與第一年完全不同。第一年的 Green 在場上常常無所適從,攻防兩端常常失位,積極的空手跑位也鮮少達到正面效果。運球方面,左手幾乎不敢下球、幾乎無法承受防守壓力。而投籃則是從出手自信到準度都不是 NBA Ready。

第二年的 Green 運球和投籃能力慢慢進入 "聯盟邊緣" 的範疇,但整體而言仍自信不足、投籃不穩、運球也還不到能 "稍微" 代班控球的程度。空手跑位算是他各項技能中最到位的,這方面他很像當年的 Dwight Powell,雖沒有很好的終結能力 (外線和禁區都是),但積極跑位,常跑出漂亮空檔,只差不能把球放進。當年 Powell 就是在第三年時展現出終結能力大幅成長為擋拆高手,而作為側翼的 Green 更需要精進外線來兌現空手跑位的能力。
防守端 Green 也從第一年的生澀到開始展現他的天賦,他的防守嗅覺貨真價實,第一年面對各種進攻陷阱無所適從,但第二年他的防守已經是穩穩的正貢獻,當然,以他的身體條件和直覺,他防守端也還離摸到天花板非常遠。
沒有地基的大樓
Green 這兩年還不算是有贏球貢獻的輪替,但他的天賦肉眼可見。除了很好的運動能力和身材、防守直覺、空手跑位,他還擁有與生俱來、防守型側翼中少見的視野,能夠傳出中場高吊禁區、對角傳球、底線到弧頂三分這類高難度助攻。而阻擋他兌現這些天賦的,就是他的兩大基本功:投籃和運球。
(各式高難度傳球:0:52, 1:14, 2:31, 3:15, 3:30)
在球隊競爭力成熟的獨行俠,Green 別無選擇只能被定位為 3D,投不進外線直接關係到他的上場時間。例行賽可見他三分球比起第一年的荒腔走板有走回正軌的味道,但還算不上 "有外線威脅" 的存在。休賽季有許多他練習投籃的影片,看得出這是他暑假的訓練重點,驗收的時刻即將來臨,Green 的投籃會是獨行俠熱身賽中,筆者最關注的重點。
而運球方面,第二年的他面對防守壓力不是收球就是掉球,導致常常選擇高風險的跳傳。不過,比起第一年,他第二年已經至少能做到穩穩將球運過半場這類簡單的工作,第三年若能保持同樣的進步幅度,他傳球上的天賦或能開始穩定的兌現在贏球貢獻上。
除了基本功,Green 還需要在增加自信。外線不敢出手之外,他在籃下過度避免身體對抗。進攻免責區內他有高達 72.5% 命中率,但距離稍微拉遠到油漆區,就只剩下 39.6%。他其實有高難度終結動作的技能包:拉桿、空中換手、轉身等等,卻因為懼怕碰撞沒有達到效果。以他的身體條件,增加身體對抗、他配優秀的空切和終結技巧,他應能在籃下繳出更好的成績。
(終結手段:3:36, 4:27, 4:53)
這樣 "沒有地基的大樓" 讓球迷對 Green 充滿想像,他在攻防兩端都有超出一般角色球員的天賦,當他開始做好 3D 的本分時,他很有機會就能一次突破 3D 球員的上限,成為 "多功能側翼",類似拓荒者的 Josh Hart,雖然投籃不太靈光,但他能做好場上許多小事,成為萬金油型的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