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都不難啊。」讓這個故事變成經典的,肯定是Diaw跳完以後這句後勁很強,帶給現場所有人一萬點暴擊傷害(?)的發言,然後大家就看著他又默默的穿回夾腳拖,端起他的Capuccino走人,這個故事在幾年後得到了本人的證實,不過即使不去求證,應該也不會有多少人去懷疑它的真實性,因為這樣的行為模式,就真的很Diaw。
隊史最『屌』中鋒
如果只是行為模式屌兒啷噹,但是場上表現難符其實的話,那也只不過就是另外一個很快就消失在NBA,甚至名字都不太會被記住的又一位過客,不過Boris Diaw在來到鳳凰城之後,終究是把握住了機會,讓他成為太陽隊史乃至於聯盟歷史,或許始終不是主角,但至少還足以被記得名字的一號人物。
Diaw來到太陽的第一個球季,也就是2005-06球季,除了跟他互換離隊的Joe Johnson以外,最重要的球員異動,就是Amare Stoudemire膝蓋受傷進行微創手術,原本認為他有機會在季中歸隊,但後來只出賽三場就決定還是讓他休養整季,加上暑假加入的長人Brian Grant已經明顯退化後來直接跌出輪值,另一名老將Kurt Thomas油箱裡雖然還有油,但人家幾歲了難道要他打滿全場,導致球季才剛開始,太陽就陷入了輪替捉襟見肘、尤其禁區幾乎快沒人了的窘境。
在這種情況下,太陽總教練Mike D'Antoni做了一個,以當時的氛圍來講絕對是離經叛道的調度,在Kurt Thomas休息的時候直接把6呎8吋的Boris Diaw推上去擔任中鋒,光是這個決定,就足以讓我到現在都認為D'Antoni在2006年的年度最佳教練票選中根本就應該連莊的,這幾年很多人質疑Steve Nash的第二座MVP不純,說他偷了Dirk Nowitzki或其他人的MVP,那好,你們知道在我心目中D'Antoni的第二座COY也被小牛的Avery Johnson偷了嗎,不然換回來?
畢竟當時聯盟就沒有人會覺得這種球員有任何一點擔任中鋒的可能性,因此即使是太陽球迷,剛開始當然也是提心吊膽,沒想到硬著頭皮執行一段時間以後,耶?太陽碰到姚明的時候沒爆、碰到Tim Duncan也沒被直接碾過、至於那個已經開始退化的Shaquille O'Neal,在他打爆Diaw之前先擔心一下自己被太陽跑死的問題好嗎,這幾關都過得去,那Diaw還怕誰啊?
在2005-06球季的二月份,太陽接連迎來了兩個壞消息,一個是剛剛提過的,原本以為二月份就能歸隊的Amare Stoudemire在短暫復出之後,球隊決定還是讓他直接休養到球季結束,而先發中鋒Kurt Thomas也傳出右腳應力性骨折要缺席兩個月,事實上最後一直到季後賽結束都不太敢讓他一回來就馬上在高強度賽事登場,於是原本擔任替補中鋒的Diaw,一覺睡醒突然發現自己名片上的『替補』兩個字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拿掉,變成太陽的主戰中鋒了。
當時太陽的先發陣容,兩名後衛當然是6呎3吋的Steve Nash和6呎5吋的Raja Bell,禁區交給6呎8吋的Boris Diaw和6呎7吋的Shawn Marion,至於第五名先發球員沒有固定,大概有一半的場次是6呎8吋的James Jones、另一半則是在三月初被公牛買斷後加入的Tim Thomas,除了6呎10吋的Tim Thomas身材好一點(但他實在很不像禁區球員)以外,其他五位身高換算下來都在203公分以內,像極了中華隊的體型,在那個還很重視身材的年代,也讓太陽經常成為媒體調侃的對象。
反正媒體愛怎麼寫隨便他們,總之2005-06球季的太陽最終以54勝28敗的成績位居西區第三(但由於分組規則的關係在季後賽被列為第二種子),僅次於馬刺、小牛和東區的活塞三支60勝級球隊,而Diaw本人也以場均13.3分、6.9籃板、6.2助攻的成績,加上原本剛來太陽時穩定性不佳的運球護球、以及當初就是個笑話的射程都有肉眼可見的成長,無論帳面數據或實際表現,都讓他毫無疑問的拿下2005-06球季的最佳進步獎。
不過到了季後賽,在正好都是碰到有身材優勢的球隊(不是,你說說看誰跟太陽比沒有身材優勢?),加上各隊都更加針對太陽的禁區弱點猛攻,讓太陽一路都打得異常辛苦,前兩輪都打到搶七才驚險過關,吃足了Lamar Odom和Elton Brand的苦頭,身為中鋒的Diaw在季後賽的出賽時間也提高到39.8分鐘,個人得分更是明顯提升,場均18.7分、6.7籃板、5.2助攻,基本上是已經做到很難再挑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