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Hans、Fu
受訪者 Josh Fan
翻譯 汪六
美術 Max
(如果有聽節目的觀眾可能會發現摘譯有跳過一些對話,也有某些句子改變順序,甚至也有譯者為了補充意思而添加的詞,目的都是為了讓文字能完整表達出 Josh Fan想表達的事情,如果對翻譯的內容有指教歡迎留言或私訊,感謝。)
小人物上籃 EP. 406 Feat. Josh Fan林書豪生涯籃球推手 - Spotify連結
【小人物專訪】林書豪訓練師 Josh Fan專訪摘譯 Part I
【小人物專訪】林書豪訓練師 Josh Fan專訪摘譯 Part II
Hans
在我們聊亞洲籃球之前,我得要先問你關於跟林書豪一起去跟 Kobe訓練的經驗。你在自己的節目上有聊過這件事情,你可以在這邊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嗎?跟 Kobe一起訓練是什麼樣的經驗?是在凌晨四點嗎?
Josh Fan
不,是早上八點,那個時候是 Kobe的生涯晚期了,我非常確定他生涯早期做了很多很變態的訓練。不過我們很徹底的執行每一次一定都比他早到然後比他晚走,早到晚退對訓練本身沒有任何意義,那只是我們表達對訓練認真的程度,然後同時也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Kobe絕對是聯鎖練習的代言人,但是他跟別人最大的不同是目的性是專注的程度,而我覺得這可能也是台灣的籃球員或者聽眾可以從我分享的這段個人經歷得到最多收穫的部分。
大家打完球下場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大概是檢查手機吧,大部分的人下場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滑手機回訊息。但是 Kobe是全神貫注於訓練,他對於訓練中的每個球權都投注百分之百的專注力,像是這個球權是世界上最後一個球權一樣。他反覆練習 10次就像是 10次真實比賽的球權反覆發生一樣,他的眼神,他觀察球場、移動的方式。看著他練習彷彿可以看到他想像中的協防者站在場上,就像他自己是在一場 NBA比賽裏一樣。
這就是 Kobe的訓練方式有價值的地方。他訓練的目的非常明確,然後同時他很有意識的執行每個細節,從腳步、出手點、轉身的程度、肩膀的角度、後仰的方式、落地的方式,每個細節他都知道自己要執行的是什麼。這些都是透過我跟著他訓練一個禮拜觀察而來的,並不是我跑去問他「嘿 Kobe你訓練的時候都在想什麼?」很多球員以為他們練得非常勤,練得非常專注,但是事實上他們的心思非常散漫,可能會覺得少做幾次練習也沒關係。可能只用 80%的節奏完成訓練但是他們還是覺得完成了一次很棒的訓練。
像這樣面對訓練的心態差異,造成的不同是會累積的。如果在年輕的時候一個球員可以意識到這些,然後每個休賽季都實在的做訓練,只需要四年的時間他就可以遠超過其他球員,然後八年十年之後這樣的差異就會更明顯。我們很常看到這樣的例子,兩個球員在 14歲的時候程度差不多,但是結果後來一個在 CBA成為全明星,或者在 P league大殺四方,但是另一個球員完全進不了任何聯盟。
而這樣結果的差異是從哪裡開始的呢?就從你怎麼面對每個訓練裡的每一球開始,從是不是有意識跟有目的的訓練開始。Kobe並不是腦子一片空白的一直練投一直練投,他知道他為什麼要特定練這個動作。我覺得意識到這件事情對現在的技術發展是很重要的,有很多年輕的球員,他們在 IG或 YouTube上看到 NBA球員做出很酷炫的動作,然後他們就跑到球場上試著複製這些動作,因為這樣很酷或是很屌,但是他們可能只是在打三打三,或是完全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動作有用,在什麼情況下有用,為什麼要用這個動作,做這個動作的前置作業是什麼。而 Kobe的訓練讓我學習到目的性跟專注有多麽的重要。
Hans
所以雖然 Kobe在形式上是在做聯鎖練習,但是他在腦海裡創造了各種不同的情境,各種實際比賽的狀況跟解讀。
Josh Fan
沒錯,所以實際上其實 Kobe的訓練不能稱為聯鎖訓練,姑且稱它效率訓練吧。
Hans
你剛剛有稍微帶到亞洲的球員跟訓練,你也曾經連續九年來台灣,你對亞洲籃球的觀察是什麼?台灣或其他你去拜訪過的亞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