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根據消息傳言,NBA將增加幾項新的賽制,包含季中挑戰賽,以及高中生重回選秀的議題,本文將來探討這2項新規定,對NBA究竟是利是弊。
季中錦標賽
有了附加賽賽制的成功,NBA想要利用在季中製造一個小高潮,已知的規則雛形是NBA會將比賽場數從82場比賽減少至78場比賽,在大約12月初的時候,以當下聯盟戰績最佳的8支隊伍出賽,獲勝者可得獎金。
以商業角度來看,NBA是希望在正常賽制、明星賽之外,多新增一個賣點,但這和附加賽又不一樣,因為這個賽制是在大約賽季的25場比賽左右,也就是讓賽季處在磨合期的階段多一個可看處。
以商業角度的利弊分析,基本上就是看這個賽制究竟是否能吸引到關注度,但在這點上,沒有季後賽的因素,僅靠獎金能否拉出張力呢?筆者認為在沒有季後賽這樣的誘因下,季賽期間要拉出張力算是有些困難,畢竟季賽對於多數球隊來說,都是在磨合調整,尤其如同前述,在這個時候的球隊,基本上都才剛磨合完成,打不出張力的情況下,要讓球迷買單是有不小的難度。
這個季中錦標賽,是Silver主席想積極學習歐洲足球聯盟,在賽季中舉行各種盃賽的模式...

有新嘗試很好,但對於NBA球迷,甚至球員來說,他們早已習慣爭奪最終冠軍的形式,也就是整年的努力就是為了最終決戰,附加賽會有很好的迴響,其中有個原因就是因為這會影響到季後賽席次的爭奪,但對於一個外人的角度來看,會覺得這有點像俗稱的菜市場盃,最糟的情況大概就是入圍的球隊當作一般例行賽在打,那每隊減少的4場比賽,究竟對NBA是利是弊,答案就很明顯了。
要用來比喻,就有點像是拿跨聯盟比賽的冠軍去和P.League+冠軍比,態度就是誰在乎你有這座(跨聯盟)冠軍,反正我有P.League+年度冠軍,而在未來榮譽比對上,好像也不太會說:「我有一座季中錦標賽冠軍,三座年度總冠軍之類的」,但如果將2個都合併,又有點怪怪的。
也就是說,這個季中錦標賽會和「共好盃」有些類似,只是將幾支強隊丟進來打比賽,輸贏真的很重要嗎?好像也其次,而當這個錦標賽做的和一般例行賽差不多十,要如何拉出張力,製造話題,就是個耐人尋味的議題了。
目前這個賽制預計會在2023-2024賽季舉行,目前看起來雛型已定,到時候再看效果如何囉!

高中生選秀
這又是個很有趣的議題,因為原先NBA是有這個項目,但在2006年限制所有高中生都要再打一年球才能進入NBA,多數球員選擇進入NCAA,而在近幾年開始有不少球員前往澳洲的NBL打球,原因在於有薪水領,對抗性高,已有幾個成功轉換上NBA的球員,像是夏洛特黃蜂的LaMelo Ball,2年前NBA旗下的G-League也有提供薪資供高中畢業球員組成的Ignite隊,也有Jalen Green、Jonathon Kuminga這樣的高順位例子。
從過往的歷史來看,出了很多傳奇高中生,他們未讀大學直接跳級,反倒展現天賦的歷史巨星,例如Kobe Bryant、LeBron James,反差也很大,例如2001年被Jordan欽點的狀元Kwane Brown,當然也有後來看似不需要經過大學,卻被這個規定強迫讀一年的,例如Kevin Durant,在各個層級都是屠殺。
起初會有這項規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讓人才稍微平衡些,畢竟自Kevin Garnett開始,越來越多的高中生選擇越級直接來到NBA,使得大學籃球越來越難招募到強力高中生。

後來有了G-League這樣的對比,我們也能注意到未經過大學的幾項缺點:
- 團隊防守觀念不佳
- 進攻跑位凌亂
這2項是在Ignite時期無法給年輕球員們的,也是經過大學洗禮才比較有機會得到的,而進到Ignite的球員,也很明顯地有面對到對抗性提升的應對難題,同時Green、Kuminga升上NBA後,也都有面對到未經過大學的缺點,而這個狀況更不要說是靠體能吃飯的高中生,Jaden Hardy如果沒有經過Ignite一年的「照妖鏡」,他很有可能是樂透前段的新秀,最後落到次輪才被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