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週 Roger Federer 正式宣佈退役以來,各界不斷緬懷他過去的種種成就;畢竟,長達24年的職業生涯,Federer的每場球賽可說是伴隨著我們長大的回憶。俐落的單手反拍、優雅的舉止,更是在世人心中無法取代的形象。

小時候剛開始看網球時還是Pete Sampras引領網壇的時代,體能不算頂尖的他,依靠強大的發球與往前能力,往往能在幾拍之內結束一回合,這一點跟Federer喜歡把球打快避免相持的球風是類似的。儘管過了千禧年後,年逾30歲的Sampras主宰力已大幅衰退,但他仍牢牢手握該年的溫布敦金盃,達成「八年七冠」的恐怖紀錄。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兩位前後世代的巨星就這樣展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交會。
2001年的溫布敦對Federer來說絕對是職業生涯中難以忘懷的一屆賽事,19歲的他,在如此重要的大賽上,16強就遭遇當時的草地之王,兩人展開驚心動魄的世紀對決。賽前幾乎無人看好的Federer,最終在五盤大戰以7-6(7),5-7,6-4,6-7(2),7-5 擊敗了Sampras,不少媒體更將這一戰譽為世代交替,可見當時有多轟動。

在後山普拉斯時代,一時之間群雄並起,許多年輕好手都展現了天賦。ATP也在此時順勢推出形象廣告主打年輕球星,標語就直接叫"New balls, please."。這句話其實是網球比賽中,依規定每經過九局(第一次因包含賽前熱身,所以打七局就要換)需要換一批新球時,主審會說出的一句術語。而套用在這個宣傳,從字面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理解就是象徵網壇要換一批新世代球員接棒了。而當時廣告選角也算相當精準,以2002年的形象照來說,裡面包括 Marat Safin, Gustavo Kuerten, Lleyton Hewitt, Juan Carlos Ferrero, Andy Roddick 都先後登上球王寶座並拿過大滿貫冠軍。當然,最後一位登上球王寶座並且在位最久的,便是本文的主角Roger Federer。
在溫布敦擊敗Sampras之後,Federer並沒有如預期的一飛衝天,八強就倒在了地主選手Tim Henman拍下。儘管隔年他拿下改制前的漢堡大師賽冠軍,但大滿貫成績不進反退。早期的Federer確實也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情緒不那麼穩定,反而表現上落後了同期的競爭對手。在經過兩年的沉潛之後,才終於迎來球王之路的一絲曙光。
2003年的大滿貫呈現百家爭鳴,在前一年Sampras生涯最終戰戲劇性拿下美網冠軍之後,Andre Agassi 緊跟其後拿下年初的澳網,緊接著當今新球王Carlos Alcaraz的教練JC Ferrero奪下法網、Federer拿下生涯第一座溫網、Roddick則是拿下美網。Federer在這屆溫網賽事基本上沒有遭遇太多抵抗,最終在決賽擊退澳洲飛毛腿Mark Philippoussis,終於一圓大滿貫冠軍夢。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從隔年開始,Federer便開始以壓倒性的優勢統治網壇。在2004~2007年間,除了2005澳網輸給Safin外,每年基本上都是席捲澳、溫、美網,這四年就拿了11座大滿貫,球王在位連續週數237更是歷史級的紀錄。不但將對上同期好手Hewitt、Roddick等人的對戰成績洗到一面倒,更因為每每都以極快的節奏將比賽一波帶走,報章雜誌甚至給予「瑞士特快車」(Federer Express) 的美名。
不過到了2008年,Federer染上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讓他的狀態下滑,年初在澳網被20歲的Novak Djokovic直落三淘汰,法網決賽更是只拿四局慘敗於Rafael Nadal;連五連霸的溫布敦都在五盤夜戰後丟掉,球王寶座也拱手讓出給Nadal,最後只在年尾完成美網五連霸。隔年身體狀態回穩的Federer重整旗鼓,欲再次向宿敵Nadal發起挑戰,然而在澳網決賽激戰到第五盤卻仍然氣力放盡落敗。那瞬間感覺自己好像永遠無法回到巔峰了,力不從心的他甚至忍不住在頒獎典禮上落淚,一席 "God, it's killing me" 的話著實讓球迷心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