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受桃園市政府體育局莊佳佳局長,及桃園市體育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馮勝賢老邦的邀請,帶著協會培訓的講師 Cora 吳文郁、實習生佑希跟體大學生郁婷一起,為桃園成棒隊上專屬選手的「運動員的生涯規劃課」。
同學們上完課程回饋道:
「從跨界思考生涯地圖中,學到認知方向,未來能夠做些什麼?可以達成什麼?以及我擁有那些能力?的分析方法。」
「從槓鈴策略中找出自己專項最相關的領域,設定可以向外展開的領域可能性,很實用也很具體。」
「從目標設定法中,發現同樣是設定目標,越具體的規劃,時間一拉長,就會感受到真正自己的進步跟改變。」
既跳水隊、拳擊隊潛培選手專項課程後,又再次把專項聚集的培訓課程,不同運動項目,真的有不同的需求跟課程節奏的流動,但確實有幾點觀察與觀點,可以跟各位分享。
觀點一、生涯選擇是普世困境,你並不孤單
我問成棒隊的男女選手們,對於生涯規劃最好奇的問題有那些,全班歸納出三點:
1. 我不確定自己還能當多久選手、也不知道退役後要做什麼?
2. 不確定未來哪個工作適合我?(要選創業?軍公教?或留在球團?)
3. 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標跟意義感?
這真是如同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在〈未行之路〉(The Road Not Taken)詩句中的隱喻…
…曾經在一片金色的森林裡,分出了兩條路,
我選了其中人跡更少的一條行走,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但選擇難道只能被動嗎?或許可以以不確定性程度,和需要改變的迫切程度,畫成清晰的四象限,試著思考自己該如何突圍:
迫切性高、不確定性高 : 從專長思考
迫切性高、不確定性低 : 從跨領域思考
迫切性低、不確定性高 : 從興趣思考
迫切性低、不確定性低 : 從價值觀思考
生涯很多的優勢,都是在人少的地方,這個人少,指的是:「供給不足」之處。
思考自己有哪些獨特的切入點,重新聚焦切入,四象限的分類,就是幫助我們聚焦思考,但也不是只有這種分法,條條大道,都能通往金色的道路。
觀點二、真正的安穩,是我能夠移動到任何地方活著
「我們永遠無法跨到自己不專業的領域。」這是真真切切的提醒,卻是很多運動員容易犯錯的地方
「如果運動退役後,我去開餐廳。」
「退役後,我去開個寵物店,當飼養員。」
「開個釣蝦場好了,我們最愛去釣蝦場。」
同學,Hello!我雖然很喜歡鼓勵人,不過,當你離開了本職本家,對社會來說,你到底是誰?如果你缺乏跨入新領域的「踏腳點」,你肯定跨不過去,一跳就會跌個四腳朝天。
「那該怎麼辦呢?」我把問題拋回去。有人立刻縮起來回答:「那我還是繼續打球好了!」恩~回到舒適圈這個反應很正常;甚至還有人說:「那我就考個國家考試,當個公務員好了!」先不討論國考考試的難易度,但在生涯的長期思考中,我個人認為,人生其實沒有這麼多的自由度可以放任你偷懶。
你現在放縱的打手遊,或是對生涯事不關己的態度,最後就會反應在你的薪水上、職位上、能力上、婚姻上、家庭上…逃都不掉,而且,人生很多好的解方,錯過時間,藥效就沒有了
「那我該怎麼辦?生涯要怎樣才能安穩?」
我認為,保持生涯的能動性,就是擁有可以隨時移動到任何地方,都能重新扎根、成長的能力,才會提升你生涯的安全係數,才是對自己生涯的最安穩的保障。
變動的社會中,本來就沒有安穩的職業,求補助、等救援、守住自己的小圈圈,都只能「暫時的」讓自己不餓死而已。所以,該怎麼做呢?我覺得對運動員來說,那個銜接社會的關鍵,其實是「生存能力」,就是除了專業外,與人際應對的溝通能力,對外對內發言的說話表達力,持續累積長遠價值的思考力,以及面對資訊整理的學習力等。
但當社會持續變動,保持能動性、隨時學習,還是最關鍵,真的是能趕緊補就趕緊補,如果自知已經落後還心存僥倖,到頭來吃虧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