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棒球數據愛好者,「WAR值」突然因為今年的獎項爭奪戰,闖進許多球迷的視野、甚至成為論戰中心,實在讓我有點啼笑皆非。好吧,這不算什麼壞事 — 拜大谷翔平與Aaron Judge龍爭虎鬥所賜,至少完全沒聽過WAR這項數據的美國職棒球迷,應該已經為數不多了。不過,這數據其實已頗有歷史:自2008年左右問世、此後十年逐漸茁壯,開始從「書呆子們」的電腦及數據庫,走進主流媒體及球迷間的討論。現在,連MVP、賽揚獎等重大榮耀,都越來越與WAR的討論脫不了關係。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必要理解,不同版本WAR值,分別代表什麼邏輯。
不久前,針對Judge、大谷的美聯MVP論戰,我先後撰寫兩篇文章,說明WAR值計算邏輯,以及許多人誤解WAR的地方。例如,許多大谷支持者堅信,WAR肯定某種程度上,會低估能攻擅投、百年來僅此一人的二刀流大谷。這樣的質疑,讓我先不禁莞爾一笑 — 因為直到今年以前,WAR其實還一直被認為,它是最能捕捉、合併二刀流整體價值的單項數據(不需要再拆成投打數據分開看)。上賽季,Vladimir Guerrero Jr. 打下6.3WAR、高居美聯野手第二,明顯贏過大谷做為打者,替天使隊貢獻的五場勝利(5WAR)。

但我們卻知道,大谷明顯是更有價值的球員。為什麼?因為,他同時也在投球端交出3WAR — 投打加總後,8WAR對6.3WAR不是什麼小差距。而且,這甚至不是第一次,我們透過WAR證明他是最值得獎項的球員。2018年,當時與其競爭美聯新人王的洋基三壘手Miguel Andujar,整季打下3.7WAR,反觀大谷2.7WAR並沒有佔優;但同樣的,大谷也在投手丘貢獻1.1WAR。也就是說,連續兩次,WAR值都充分反映大谷投打俱佳的價值 — 若非如此,他根本沒本錢在這兩季抱回新人王、MVP。
直到2022年、他的第五個賽季,只因為這次終於遇到對手 — Judge打下11.4WAR,高居整個MLB野手歷史第17名 — 大谷支持者這才開始質疑,WAR此項數據有不妥之處。即便他的成績依舊驚人:投打加總9.4WAR,全聯盟只落後Judge。由於過去兩篇文章,我已清楚說明,WAR評量二刀流選手的問題,其實沒有某些人想像中大,本文不再探討野手WAR計算邏輯;之所以提這麼一大段,只是想提醒:許多人總認為,使用數據就是客觀。殊不知,數據時常只是被某些人,做為加強己見的工具。
講更白話一點:對某些人來說,數據計算邏輯不重要,重要的是,數據支不支持我喜歡的結論。大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大谷過去靠著更高的WAR、證明自己是聯盟最佳球員,沒人有興趣深究WAR的公式、計算邏輯是什麼。一直到2022年,大谷已經在MLB打了五季,而這次WAR認為,他只是全聯盟第二優秀的球員;突然間,質疑WAR的聲音就全部跑出來了。所以,真的是計算有問題,還是只因為這次數據的結論,不符合某些人的初始期望,才讓它看起來變得有問題?頗值得思考。
今天,我的焦點是賽揚獎與投手。這篇文章的發想,源自於棒球Youtuber白鴿(他同時也是本站寫手),幾天前刊登一部關於Sandy Alcantara的影片。其中,他對WAR的敘述,也是在提醒我們:除了二刀流與打者之外,WAR能否代表投手實力、或者說,哪種版本的WAR值計算邏輯,更能代表投手實力,同樣很值得探討。過去我的文章曾提及,若有人對數據有疑慮、可能出自於不夠理解,那麼只要他們並不是不願意瞭解,我們就有責任提供更充足的討論資訊。
白鴿算是夠認真的youtuber — 這點從他的出片頻率可略知一二。也因此,當他今天提出關於數據使用的論述及觀點,協助檢視是很有價值的。不過,在投手進階數據、以及對WAR值的理解層面,我仍認為他的某些認知,或許值得探討修正。首先,我們來看他的某段論述:
相對的,他(Alcantara)製造三振能力比較差一點,所以我們不意外他的FIP會差。不過我這邊也不是說FIP這個數據不好,FIP對於預測選手未來的表現非常有用,畢竟FIP好的球員也就代表他的三振能力不錯,擁有很好的打者解決能力。但數據就是這樣,數據就是沒有辦法盡善盡美,能夠活用才不會讓自己陷入數據的迷思。
說回bWAR和fWAR,我認為bWAR比較適合用來判斷今年表現最佳的投手,所以我會把Alcantara當成今年WAR最高的先發投手。
Epoojf
記得之前JK大大就有寫過一篇解決方案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44972?page=1
這篇也是目前看到最令人信服的賽揚獎的評判標準,不知道JK大大這幾年下來有沒有什麼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