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賽季的夢想家,在陣容的補強上除了簽約外,另外也完成了一筆台灣籃壇少見的輪替戰力球員交易案,為新賽季做準備,詳細的球員異動如下:
離隊 | 入隊 |
成力煥(領航猿) 鄭子洋(SBL彰化柏力力) 2022首輪選秀權(丁恩迪-領航猿) | 盧冠良(原SBL裕隆) 周柏臣(原SBL裕隆) 吳家駿(原領航猿) 林耀宗(原領航猿) |
在傷了忻沃克(Randall Walko)後,夢想家亟欲補強3、4號位的戰力,通過簽約和交易,他們也如願的補到三名好用的鋒線球員,讓沃克缺陣後外線和防守的影響能稍微得到舒緩,但,大家最有疑問的肯定是交易包中的吳家駿,明明陣中有吳永盛、林俊吉、陳振傑、楊盛硯和王振原等人可以在1號位上做輪替,把一個合格輪替交易來補充已經過於飽和的後衛群讓人困惑,可是透過熱身賽和仔細分析他們後衛群的特性後,就會發現夢想家的操作,是為了可以讓吳永盛回到他更熟悉的定位!

打法
先從吳永盛的靜態天賦來看,以1號位來說186公分的身高外加上擁有壯碩體格且善於對抗,使他在同位置上有一定的優勢,在夢想家的防守體系中也足以擔任一位優異的後場防守者,可以在第一線防守上讓對手的控球受到壓迫,進而產生失誤;而在進攻方面,由於終結手和外線投射的不穩定(29.1%三分命中率)讓他在半場陣地戰中無法打出效率,上個賽季,當他在場時夢想家的進攻效率只有76.9,反之則會提升到84.5,這樣的差距顯現出雖然防守可以帶給球隊正面效益,但教練就必須捨棄掉進攻的品質,是一把雙面刃。

不過回到吳永盛的打法本身,以我的角度和這幾年觀察他的比賽內容來看,本就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傳統一號位,讓他在半場陣地戰中發動攻勢並不是他擅長也不是習慣的打法,Transation中快速的推進去分球給空檔隊友或自行突破進攻會更適合他,若以NBA的球員來形容,公牛隊的Lonzo Ball會是很貼近的模板。大家對Lonzo的印象也是很好的組織一號位,但很容易就因為這樣的刻板印象認為他是一位擅長在半場以戰術或擋拆為球隊創造機會的球員,可是如果細看Lonzo的球賽內容,就會發現在快攻時,他很常擔當球隊Transation中那個判斷傳或攻的「二傳手」,大部分的助攻都是出自這樣的攻守轉換,或著以自身進攻威脅吸引防守後的切分,而吳永盛的正確使用說明書我認為正式如此,比起給予他球權在半場組織,使他的進攻節奏受到影響,更多的讓他在陣地戰中擔任接應點,或是在Full-Court Transition中擔任如同Lonzo的中傳手會是更好的設定。

球隊定位
再來看到球隊後場輪替人手的部分:
球員 | 位置 | 定位 |
吳永盛 | SG/PG | 高雙能衛 |
吳家駿 | PG | 組織地板控 |
林俊吉 | PG/SG | 後場持球點 |
陳振傑 | SG/PG | 雙能衛 |
楊盛硯 | SG/PG | 雙能衛 |
王振原 | PG | 第三控 |
吳松蔚 | SG | 射手 |
錢肯尼 | SG/SF | 3D接應點 |
攤開之後,可以先不看錢肯尼這個點,雖然是2號位身材,但能在防守時守多個位置的特性,可以讓Kyle Julius教練小球陣容中把他擺到3號位。而交易來吳家駿之前,夢想家在控球人手上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充足,除了吳永盛和林俊吉外,陳振傑和楊盛硯的打法還是更偏向2號位,王振原防守有拼勁但在組織方面還需磨練,而吳松蔚則是眾所皆知的純射手也不能控球,所以才需要吳永盛更多的負擔到控球的角色。上個球季,夢想家在決勝期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進攻方面需要林俊吉的破壞力,但攻得進去,卻同時也守不住對方得分;放上吳永盛又會陷入自己得不到分但又能提升自己防守檔次的囧境,老吳的到來可以使新賽季的球隊擁有另外一個控球點,吳永盛也就能回到他更習慣的二號位,不管先發替補皆得宜,還能稍微彌補夢想家1號為容易被打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