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面向,一部分是從書籍「用籃球挑戰人生」作者一共分類了24種態度,來講解他眼中跟認識的Kobe是什麼樣子,將擷取部分內容來與大家聊聊。另一部份則是有Netflix 上映不久的紀錄片「The redeem team」中文翻譯救贖之隊,裡頭描述著從2002年開始,美國隊接連在世錦賽、奧運等國際賽事失利,而在北京奧運的前幾年也剛好是Kobe 人生最低潮的時期之一,這時候的他決定加入國家隊,想要協助美國隊重返巔峰,在團隊中所造成的化學效應,這時候的調整也讓自己之後迎來沒有shaq的二連霸。
那麼就先從書籍來討論吧,第一個是「勇於作夢」聽起來應該是很基本的概念?但大家可以問看看自己,有多久沒有作夢了?那種自己光只是想到就會很有動力、目標、興奮不已的夢。可能我們曾經都有過;但隨著年紀越大,這件事就好像越來越被忽略了,因為我們都會離開學校、需要開始工作賺錢、面對社會跟長大後的一切事務。那為什麼想要分享這個呢?這個環節是想要給有孩子的聽眾朋友,或是你/妳是一位運動員、還是某個被孩子非常尊重的長輩或前輩。孩子會做夢,在現實生活裡是因為有個榜樣,只要可以在他/她眼裡是會散發光芒的就可以,Kobe的父親也曾經是位NBA球員,這樣大家可以明白了嗎?可是更重要的是下一步「去支持孩子的夢想吧」 除非你/妳或是你/妳的孩子像Kobe一樣,對於自己的夢想非常堅持且願意付出努力,不然通常會讓孩子夢想結束的,是他/她身邊的家人跟長輩。不是我們做不到的,孩子就一定做不到,人生可以做夢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因此孩子如果有夢,就放手讓他/她去努力吧。
第二個是「不怕做群體中的異類」事實上為什麼Kobe 一直以來都不是我的偶像,或許是因為我聽到關於他的內容,都是在形容他有多麼的做自己、也就是在團隊中是很糟糕的一員,這種事特別在團隊運動中會讓人覺得不悅;然而什麼樣的球隊是不需要隊長的?不需要個人能力特別高的?不需要關鍵時刻願意挺身而出的?世界上的籃球員何其多,每年可以進入NBA 正式登錄名單的球員不到500位,然而這麼多年過去我們卻還一直能聽到關於Kobe 的新聞跟消息,這意味著他對於籃球是有多麼的堅持跟努力。不過與其說Kobe 是團隊中的異類,不如說他對於籃球的專注力是異常的高,如果是找他談籃球的事,他會有說不完的內容跟你/妳一直交流、互動;但籃球以外的事就沒有興趣罷了。這或許就是大家說的,可以把興趣結合工作是最棒的事了,作為一個職業籃球員,拿出好的表現對得起支持自己的球迷、拿出好的表現跟成績好對得起自己的夢想,這就是Kobe 單純想做的事而已。
第三個是「以幽默感轉換心境」這件事在後面加入美國隊後,會再多描述一些;然而這絕對是一個非常需要擁有的技能。Kobe 之所以是他,就是因為他把所有人都當作競爭者,這是一個很少見的,大部分的人遇到其他同行業的人,是會根據自己對他/她的認識來決定自己的態度;但是對Kobe 來說,就算是自己跟隊友的隊內練習賽,也要跟正式比賽一樣認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練習拿出一百分的態度,比賽可能只剩下80分,那如果你/妳練習只拿出80分的態度,有多少可能比賽時拿出一百分的表現呢?人是最容易在靠近自己基準點的附近就停止的,我想這句話應該可以更簡單的說明這個狀況。回過頭來說為什麼用幽默感轉換心境是重要的?都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更何況人的外在行為也是會影響內心情緒的,反之亦然,所以面對再大的事情,用比較好的應對模式,不僅可以舒緩壓力、情緒跟氣氛,也會比較有機會讓一切是可以好好解決的、尤其是人際議題。
第四個是「永不滿足」 如果你/妳是一個普通人,我絕對會說這個選項就算了,因為生活中我們需要的,永遠都比我們想要的少很多;但是如果你/妳是一位運動員,那這個特質是一定要具備的,尤其是你/妳想成為頂尖運動員、被人們記住的那一位、在離開人世間的時候沒有後悔。人類不論體能還是腦袋,從許多研究顯示,其實都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完全限制了我們?但是如果保持永不滿足的狀態,你/妳會發現其實自己可以做到更多,就像在很多年前人們一直認為一英里要跑進四分鐘是有難度的、馬拉松要跑進兩小時是不可能的等等,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身體的認識、各方面的努力跟提升,許多被視為完全不可能的運動表現,都一一呈現或是慢慢有機會讓人看見了。事實上我覺得在職場上也該有這種狀態,但是要記得的是,追求的是更好、而不是完美,永不滿足會是持續很長很長一段時間的狀態,直到不再從事該項活動;完美也可能達到讓大家記住的可能,不過可能會得到更多的不悅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