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先說明一下,為什麼是分成「靈性」跟「信仰」?其實從字面上來看,大家應該可以知道這很明顯是兩個不同的存在;但認真的再想一想,又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就是都無法用科學好好解釋的存在啊。沒錯,人生總是會有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情,但是反過來說也無法用科學證明它不存在,所以相不相信全看個人的選擇囉。
「靈性」用綜合了學術跟宗教的定義來說,是「個人在各種相處關係中達到平衡的最佳狀態」或者你/妳有聽過另一種分類,是用「大我跟小我」在表達,小我指的是當事人自己,大我就是比自己的意識再往上的存在,各個與心理學作結合但最終沒有辦法用科學或是理論解釋跟背書的,往往很容易就停留在這個階段,然而這裡是一切的終點嗎?目前看起來或許是;但誰知道以後呢?至於關於心理學還能搭上什麼樣的風潮,之後有機會再來聊聊,大家對於心理學的普遍認識跟迷思。
「信仰」用定義上來說是「對人事物或是概念的堅定認同及信任」不過現在大部分人聽到信仰兩個字時,就比較容易聯想到談論的就是宗教了,但其實我們再想一想,信仰的使用真的沒有那麼的狹隘才是,像是會有歌手說到「我的信仰是搖滾樂」也有追星族會說我的信仰就是某某某明星、又或者在職場上會聽到同事說我的信仰就是要工作效率為最高原則,諸如此類的等等。因此信仰在這邊要當作是個人的價值觀表達也是可以的,下次再聽到有人在談論信仰的時候,不妨先聽看看對方到底要陳述的是什麼?而不是直接覺得就是要談論宗教,而自己對於宗教沒有興趣、沒有認同感、或是跟自己的宗教不一樣就直接選擇離去,這樣就可能失去聽到不同分享的機會了。
那麼就先從「靈性」的角度來聊聊吧,前面有提到是指人跟各個關係的最佳平衡,說到平衡自然是最常聽到的身、心、靈平衡,在「靈」的部分如果是用無條件的相信(或者說用被動配合的態度)那也可以說是自己已經把所有能做的努力都盡可能的完成,剩下的就是所謂交給上天了。這個部分就是很純粹的相信,不需要作任何的準備跟練習,就很像是相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好的人,是一樣的道理。
在「身體」的部分來說,一個選手能作到的平衡有哪些部分?跟教練討論練習的課表,傾聽身體的回饋作適合的調整、在飲食、睡眠、肌肉放鬆、裝備部分等等也是這樣的概念去操作,這是完成了身體部分的平衡。最後是「心」的部分、也就是從運動心理的角度來說,自然就是讓先前提過的五大要素都能達到好的狀態,動機、信心、情緒、強度、專注,這是最常提到的、也是最容易遇到狀況的,要怎麼去調整就看個人需求了。那麼重點來了,如果沒有靈的平衡,之於運動表現到底會怎樣呢?
在這邊的分享是「人都需要有精神依託,因為純粹的相信就可以讓自己覺得一切都會是好的」又或者可以這樣說,通常人們對於不確定性的東西反而容易就放下了、接受了;但如果是一個能夠有很確定性的情況,卻無法得到滿足的答案時,整個人會變的比較焦躁。靈性的部分就像是所謂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人為是完全無法介入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掌控好自己的狀態,然後一切就會在該出現時來告知我們結果為何?那麼什麼樣的選手會有這樣的需求呢?回到前面說的,信者恆信,不是對於自己的身體跟心理都調整到最佳狀態的選手就不適用;對於沒調整好的選手就一定適用。
接著從「信仰」的角度來聊聊吧。在這邊就不提關於宗教的部分了,因為這是個人部分的主觀認定,要能夠有一個比較是適合大眾的說法肯定是不可能的。前面提到所謂信仰是針對人事物或者概念的堅定信任,因此對於當事人來說,有可能會是覺得自己天生就是適合這個項目的、也有可能致力於發展或是推廣這個項目,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項東西的存在跟好處等等,那麼一樣的問題來了,如果沒有信仰,之於運動表現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在這邊的分享是「人不太會持續從事自己不相信跟沒有好處的事」意思就是說一定是對於這個人事物或者概念,有著很高的熱忱跟夢想,才可能一直堅持著走在同條路上,不管這條路上有多麼的艱難、不被大家給看好,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步調在前進著。
fb - 邱仕丞
有意思,滿少文章論及精神層面之於運動員
kakoibruce
您好,謝謝您的留言回應。
如果您對運動心理有興趣,歡迎觀看先前文章,也可以追蹤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