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場專欄是由Podcast節目《中場休息》撰寫的文章,將就節目中有聊、但聊不夠的話題,或是臨時起意的議題分享給大家,如果認為文章還可以、並對新型態的廣播節目有興趣的話,歡迎來到我們的頻道喔!
台灣近年迎來職籃大爆發,有趣的是再度驗證那句老話——人類唯一從歷史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學不會教訓,尤其在看到打過NBA、還曾經是林書豪隊友的Terrence Jones被高雄鋼鐵人翻譯成「鈦強」的時候。鈦還能理解,where is 強?
現年33歲——其實已經老到最近幾年都沒再強調是中職幾年的中華職棒,早年就有許多「有趣」的洋將譯名,族繁不及備載,僅分享幾個個人認為經典的例子。
首先是「置入類」,以統一獅、興農牛等傳產為大宗。
阿Q桶麵 大碗滿意
統一最有名的當屬王建民前隊友Robinson Canó的父親José Canó,被翻譯成「阿Q」,為了幫自家的新品泡麵打廣告。他生涯在中職留下25勝、25敗,投球局數正好400局。

滿漢滿漢 滿身大汗
統一獅原本想將王牌洋將王漢(José Núñez)改名滿漢——又是一碗泡麵,結果熱身賽狀況差勁,被球迷譏諷「投到滿身大汗」,才改回王漢。他在中職僅3年就留下56勝25敗,1993年單季22勝,證明他的大聯盟身手。
興農農藥系列
中職史上最沒節制的絕對就是興農。勇壯(Osvaldo Martinez)、楓康(Mark Kiefer)、飛勇(Jeff Andra)、世介勇(Ramon Morel)等名將的中文譯名通通都是農藥,不曉得他們本人知不知道,知道的話做何感想。
沒有最扯,只有更扯,有一位興農捕手洋將原名Bert Heffernan,某天前興農總裁楊天發看到他「撈球」很厲害,隨口說了一句「神真水喔!」這是台語的「撈得很好喔!」的意思,結果Heffernan就被取名「神真水」。
其實中職當年各隊都有許多類似的翻譯邏輯與名稱,在此不一一細數(忽然想到第一金剛有一位Javier Samboy被取名「由你卡」,就是母企業推出的信用卡名稱,結果只投了2場就「由你打」遭到打爆,黯然離開台灣),不過如今回首還是可以接受,畢竟「時空背景不同」。

取名討吉利?您真的不是他們的再生父母
不再拿洋將置入後,現代譯名是「乖」了一點,但改走「吉利風」,近期最明顯的當屬樂天桃猿「必贏多」Ricardo Pinto,所見即所得,沒有要你翻譯「姘頭」,但翻個「品托」之類的會怎麼樣嗎?
確實,中文博大精深,台灣人還是會注意字詞的使用時機,令人欣慰,但不是付幾張美金支票就可以幫人家亂取名字,球團們絕對不是不會翻譯,外籍教練的譯名就非常正常,但如果換成球員,無論棒球還籃球球團,似乎都有某種偏執,有些甚至牽強到令人發噱。
例如Jordan Caroline翻成「JC戰象」?簡稱JC沒問題,但硬要跟球隊吉祥物湊在一起?接替他的King Revolution也被取為「KR象王」,總之中信兄弟沒有的象,籃球這邊有了。
P.League+新竹攻城獅也把「吉利風」發揚光大,Branden Dawson取名「大勝」(明明可以翻道森),LaDontae Henton取名「狠投」(明明可以翻漢頓,或是韓投,非韓不投),Nick Faust跟Mike Bruesewitz則是一組的「法師」跟「布魯斯巫師」,個人認為真要這樣取One-Two Punch搭檔名也不是不行,但為何不幫他們取個類似「浪花兄弟」的綽號即可,硬要直接從本名下手呢?

譯名沒準則 球迷素質決定台灣的路怎麼走
日本職業運動洋將取名,幾乎都是原名單純改為片假名,例如今年中日龍的Dayán Viciedo就是D.ビシエド(會念的就懂,或是丟Google翻譯),2013年在養樂多燕子單季60轟的Wladimir Balentien就是バレンティン,前歐力士猛牛巨砲Tuffy Rhodes就是ローズ等等,而職籃B聯盟也是一樣,不贅述。
爪迷傑森
老實說個人不太能同意,首先在台灣經營職業隊不管是籃球還是棒球,基本上大多數球團都是希望藉由球隊的曝光度進而達到廣告效益。
所以將洋將的名字跟球團母企業本身的產品做結合並沒有錯。
再來這些名字雖然乍聽之下會讓人不明所以或是覺得很扯,但是反而讓人產生記憶點,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興農牛的強投勇壯如果用譯名直翻成「馬丁尼茲」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名字誰會記得呢?
我並不覺得這種取名方式是在無聊當有趣、而是球團廣告行銷的一種方式,跟產品結合達到廣告效益或是跟球隊的隊名或是理念做結合也無妨,只是如何在「尊重人」跟「「行銷創意」之間取到平衡點要考驗球團的智慧。
小鐵
我不覺得如果「馬丁尼茲」在台灣投出好成績,會有人不記得。真心願意記得這種佳績的人,不會因為名字平凡就忘記,陳義信、郭進興、黃忠義這些名字對台灣人來說也不少見,你會因為這樣就忘記他們的成績嗎?
洋將的名字和母企業商品結合,那我就問不論是攻城獅時期那些「獅」字輩、「狠投」、「大勝」或是鋼鐵人這些金屬用字、甚至Femi變成「鐵米」,到底結合了什麼商品?再者,這個「跟商品結合」的文化已經是二十幾年前的觀念,台灣有落後到二十多年的舊觀念都改不了嗎?
LJB
主因是台灣的行銷太愛用諧音,而且已經非常氾濫,反而直譯會對洋將是種尊重。另外我才不相信台灣人的名字被用來做成商業結合會有多開心,更何況還用這種無聊當有趣的過時取名方式,只有取自己小孩的名字會認真取,別人的就隨便亂取,然後還用一個沒有相干的成語,做成官宣的文案,最基本的取名方式至少要像是個人名,這不是取名的最基本要素嗎?當行銷玩過頭,都會變成負面行銷。
death0174
整個美洲系統有多少Ramirez.....
結果光是一個來就大家突然就認識他了?
怎麼沒人說企業球團沒創意?
當年老一輩又有多少阿伯叫「光輝」的你知道嗎?
可是就是有那麼一個「光輝」變成萬人迷?
有沒有名成不成功不一定是名字的關係吧!
就像你我改名王永慶郭台銘
人生也不一定過的更順利一樣啊
lazycat848
記得之前台灣大聯盟的Dimerson Nunez就是被取「魯蛋」後表達不爽,才改名叫迪生。這就是不尊重人的案例。
我是覺得取名有一點巧思變化,且與當事人討論後取得同意的話是OK啦 (鷹俠、坎沙諾都很帥啊) 。但這跟「無聊當有趣」之間的界限有點難拿捏。
glacier1943
說真的要是英文發音不正確...都可以叫高雄偷竊者隊了...乾脆歪樓歪到底...Jones 的發音要也應該是窮~鈦窮? 鈦瓊斯(窮死)...高雄偷竊者鈦窮死~
何裕安
我覺得還是用單純的音譯才是真正的尊重
不然隨便亂取一個名字
假設剛好碰到懂中文的洋將
那豈不就尷尬又失禮?
Jason
https://youtu.be/4D-O4ER4BjM 洋將本人親自回覆覺得鈦強這名字很棒耶,這文章也是夠爛,拿職棒的命名滑坡謬論類比台籃,還說球迷素質很差,JC戰象很爛是正確的,但大勝哪裡不好了?Dawson發音跟大勝也有類推之處,Terrence 的鈦也有發音在裡面,特定辦帳號回覆這爛文章,
Arthur Yang
Terrence 用鈦, Jones 用強。。。還好吧。之前的譯名有造成甚麼災害需要"記取教訓"嗎? 洋將譯名考古本來可以寫成一個有趣的文章,這個命題為出發點就有點難寫。辛苦了。
Li Jen Peng
這一篇很有趣,講到翻譯文學。
可是以最高道德上,作者或讀者,每個人也還是消費這些球員,層次不同而已。
之前在聯合報有看過一篇很好的散文《國榮》,算是洋人取名的瑰寶之作。
你說《刺激1995》很爛,但作品本身強,最後真的也比其他複雜的英文原名翻譯更亮眼。
扯這個扯沒完,小學生、英語熟練者,文學家,國學家,球團出資者,被命名者本人,球迷,球評,大概每個人會送出不一樣的解,電影譯名、哈利波特譯名都有人拿來比較了。
尤其這是譯名,也是「藝名」啊,鋼鐵集團希望底下的球員都有相近的元素表金屬中文名,難以厚非,說穿了我們都不是付錢的老闆,但的確付錢不能買人格,球員當然可以因為譯名太差而表達憤怒。但如上述,一個譯名藝名可以有千百種,你取很複雜的,小朋友看不懂,直譯很洋氣,不得不說可能不是每個人能接受,有的人看到外國名字就是會反感或覺得難記。
另外這篇文的第二頁根本沒有多少內容,分段於兩頁分錯了吧,沒分在全文正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