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10/29

喊暫停,只為給對方球員一個擁抱?沒有為什麼!只因他值得!

今天公牛對陣馬刺的比賽中,公牛球星 DeMar DeRozan 在首節中段,透過自己的招牌絕技中距離跳投,為球隊拿下分數,這是公牛隊在這場比賽的第十四分,也是 DeRozan 生涯的第兩萬分。而在當下,身為對手的馬刺教練 Gregg Popovic 卻走了出來,給了 DeRozan 大大的擁抱。

作者:阿准

中壢小跑車

推!

fb - 黃敬文

被勒布朗擋了很多次啊
感覺暴龍時霸氣比較弱

fb - 王育恆

Pop & DDR就像是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fb - 邱仕丞

DDR一直就是內蘊與一般球員不同層次的球員,若另一個平行時空裡,DDR的生涯能與Pop一起開展,想必會是非常有意思的

今天公牛對陣馬刺的比賽中,公牛球星 DeMar DeRozan 在首節中段,透過自己的招牌絕技中距離跳投,為球隊拿下分數,這是公牛隊在這場比賽的第十四分,也是 DeRozan 生涯的第兩萬分。

「如果你知道在這75年中,有多少球員能達到兩萬分的成就。」
「你就能明白這項成就到底有多瘋狂。」
「很多我喜歡的球員都沒有達成。」
「而現在我有機會做到,這絕對是件不可思議的事。」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兩萬分,也讓 DeRozan 成為 NBA 75年來,第50位達到這項成就的球員,賽後他也在採訪時,表達出自己對於達成里程碑的驕傲,雖然沒帶領球隊贏球,是這份紀錄中比較美中不足的地方,但這兩萬分,仍舊是對他的得分能力以及穩定性的一種肯定。

而有趣的是,在 DeRozan 破紀錄的那個時間點,領先的主場球隊馬刺喊了一個暫停。

怎麼會說有趣呢?

一般來說,這種破紀錄的時刻,會由破紀錄方的球隊,在下一個死球(比方犯規、出界),藉由暫停,讓該名球員好好地接受全場球迷的掌聲。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並非破紀錄方的馬刺,卻在這個時刻,毅然決然地喊了一個暫停。而馬刺的總教練 Gregg Popovich 也在這個空檔,走上前給了這個曾經的子弟兵,一個大大的擁抱。

Popovich 這個擁抱,不僅僅是致意,更多的是對 DeRozan 的祝福與肯定。

「我一直都很喜歡 DeRozan。」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他都是超人!」

為什麼一位曾經的子弟兵,值得 Popovich 這麼做呢?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真心換絕情,卻另起人生的新篇章

2018年,多倫多暴龍將效力了九年的 DeRozan 當成交易的籌碼,將他送往聖安東尼奧,而來到這裡的 DeRozan 起先非常的受傷,因為自己已經多次表達,希望能在多倫多結束職業生涯的願望,但是最終老東家,還是將他當成球隊大破大立的棋子。

「在他來到這支球隊之前,我根本不認識他。」
「但之後我發現,他是我執教生涯中帶過最好的球員之一。」
「除了籃球,你還可以跟他聊很多事。」
「跟他在一起的感覺是令人舒服的。」

然而,DeRozan 並沒有因此擺爛,反而持續展現出敬業的態度,在馬刺擔任進攻箭頭與老大哥的角色,縱使不再是球隊的未來核心、縱使球隊正在重建的道路上,DeRozan 都沒有任何怨言,這也讓 Popovich 非常讚賞。

只是,實力已是球星等級的 DeRozan 想要的是冠軍,但這很明顯不符合馬刺的時間軸,畢竟當時的馬刺還處在培養年輕球員的階段,在戰力與經驗上都沒辦法給予支援,這也讓雙方在三年後選擇和平的分手。

「我想花一點時間謝謝馬刺的高層與球迷。」
「謝謝你們在這三年當中,敞開雙臂擁抱我。」
「我很感激在這裡的時光。」
「不論是跟隊友、高層、還是球隊的工作人員,謝謝你們!」

在離開馬刺與公牛簽約時,DeRozan 也在自己的社群發文感謝馬刺,感謝球團這段時間對他的幫助。

突破質疑,再次逆襲

來到目標衝擊季後賽的公牛,DeRozan 也重新成為進攻端當仁不讓的核心球員,上季他27.9分的火力輸出,讓他就像是公牛頭上的犄角一般,鋒利無比。尤其是在球隊決勝的第四節,他完全肩負起王牌的責任,各種犀利的單打跳投,也讓他被封為『第四節之王』。

過去在暴龍時,DeRozan 曾被認為心理素質不夠強,因為當時的暴龍雖然能在例行賽打出亮眼的戰績,但在季後賽卻被打回原形,而到了馬刺,數據上雖然依舊全能,但是球隊戰績卻很難再進一步。這些也讓不少人質疑,DeRozan 是不是就只有這樣了。

但是,在公牛的 DeRozan 完完全全打臉這些質疑他的人,不論是在進攻端的霸氣,還是那種捨我其誰的領袖氣質,都讓許多芝加哥的球迷,回憶起那個紅色怪物,同時也是 DeRozan 小時候的偶像,Michael Jordan。

「一直以來,DeRozan 就是一個好球員、好隊友。」
「他總是能將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做到最好。」
「而現在他只是將這些優點帶過去而已。」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