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訓練是什麼?」
「間歇訓練真的是突破卡關的『萬靈丹』嗎 ?」
「在準備馬拉松的訓練中一定要加入間歇訓練嗎?」 讓熱愛跑步、去年台北馬初馬挑戰破3的運動大使 Ian,來幫你解答吧!
1.到底什麼是間歇訓練?
在開始間歇訓練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何謂間歇訓練吧!
「間歇訓練」是一種運動及休息交錯安排的肌肉活動,透過反覆進行且高強度的訓練方式強化肌力和培養速度感。以400公尺間歇訓練來說,模式會是以全力衝刺狀態的80% - 90%速度跑400公尺,然後休息1-2分鐘;或是慢跑200-400公尺後,再進行下一趟,然後依此重複跑今日的目標趟數,例如10趟,即完成間歇訓練。
以我近期在夏季安排的間歇訓練課表為例,因夏季天氣炎熱,加上我們目的是想要維持速度以及跑感,並提升身體協調性,我與帶領我訓練的同事Roger選擇以400公尺間歇訓練為主,我們幾乎都是利用早上8點的時間來訓練,訓練完後再各自休息或是去上班。但早上的身體並未完全甦醒,而且早上的氣溫偏高,因此我們決定以10組作為訓練目標。前面9組我們速度約為每400公尺81-82秒,中間每一趟的休息時間為原地休息90秒,最後一趟會嘗試跑在75秒內,跑完那種舒暢感真的是難以形容。
我們400公尺間歇速度,是以全程馬拉松2小時50分左右為目標訂出來的,不同的目標也應該有不一樣的目標配速唷!

2.間歇訓練目的
間歇訓練的效果在於增加肌肉、擴充有氧容積、提升跑步速度、刺激並增加肝醣儲存能力、讓身體習慣更快的速度,但這些都必須要建立在有足夠有氧基礎能力上。
如果你只是剛入門的跑步新手,剛開始要準備一場馬拉松,那會建議一開始訓練不要加入間歇訓練,間歇訓練的強度有可能導致你受傷,因為你的身體狀況還沒準備好,甚至這樣的強度會讓你感到辛苦而對於跑步失去熱情。因此,以入門新手來說,足量的輕鬆跑以及速度稍快一些的配速跑已經相當足夠,也比較容易培養出訓練習慣。
以我去年準備台北馬拉松為例,訓練課表中我沒有加入間歇訓練,反而是以「 輕鬆跑 」作爲訓練主軸,搭配「 長距離(Long run)」和「 配速跑(Tempo run)」來增加訓練變化,因為是以較輕鬆的訓練為主,所以我能很快培養成近乎天天訓練的跑步習慣,最後也是順利完成初馬破3的目標。
若你已是進階跑者,已經擁有良好身體素質,且養成訓練習慣又遇到瓶頸突破不了,那麼間歇訓練就會是很好的選擇。例如,如果我想要在今年突破自己最佳成績的話,勢必需要更快的速度訓練來刺激,讓身體素質能夠迎接下一階段的挑戰,因此今年的訓練中我加入間歇訓練來幫助自己。
但還是建議先評估自身目前所遇到的狀況原因,再搭配適合自己的距離以及速度訓練,另外因應不同季節也可以考慮搭配不同間歇距離,會有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
3.該如何建立適合的訓練長度?
當然依據不同的目的,會有不同的訓練長度。
- 短間歇:訓練肌肉的爆發力和協調性
以短間歇訓練來說,大多可以分成:100公尺、200公尺、400公尺。這種短間歇主要訓練肌肉的爆發力以及協調性,跑的時間短,休息時間也不會太長,整個課表跑完會相當暢快,但因為速度接近全力衝刺,也容易會有受傷的風險,初學者一開始可先以100公尺為目標先嘗試。
夏季溫度較高,不適合進行過長的速度訓練,這時,短間歇就可以在夏季訓練時搭配使用,一來可以培養速度感及協調性,二來可以在溫度高的環境下縮短訓練時間。
- 中長距離間歇:提升心肺能力及肌肉的速耐力
600公尺、800公尺、1000公尺、1200 公尺這類的中長距離間歇,則可以提升心肺能力以及肌肉的速耐力。通常這類間歇速度會略比短間歇慢一些,休息時間也會稍微長一點,趟數也會比較少一些,但仍然是相當艱辛的課表,因為在乳酸快速堆積以及快要喘不過來的狀況下還要跑400公尺以上的距離,是相當折磨人的,甚至可以說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課表,但每次跑完都更能體會活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