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動作控制】顛覆教科書「高、低負荷訓練新思維

你是否也會這樣想……? 肌力訓練一定要拿重量,沒拿就練不到肌肉? 練肌肉就是每一塊都練到很大、很壯就好?拿越重就練越多的穩定,核心就越強?

你是否也會這樣想……🤔
肌力訓練一定要拿重量,沒拿就練不到肌肉?
練肌肉就是每一塊都練到很大、很壯就好?
拿越重就練越多的穩定,核心就越強?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部分人訓練時會從肌肉、功能下去思考。但有時會忽略肌肉的收縮、出力,源自於大腦下達的指令。大腦需要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適合的肌肉互相分工來讓身體動起來,產生「動作」。

這就需要談到一個最關鍵的概念,高負荷情境與低負荷情境。
假設今天你有一台只剩半桶油的車子。必須完成兩個任務。第一個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到倉庫取要配送的貨;第二個是老闆希望你在油耗盡之前配送越多的貨越好。第一種情境,我們只好用盡全力的踩油門,不然來不及到倉庫取貨;第二種情境,如果在配送的過程我們因為不斷催油門跟急煞車,我們就會浪費掉僅存不多的汽油導致不能送更多的貨。
這就是高、低負荷情境的概念。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能量系統、協同肌群,甚至是不同腦區活化。只為了達成一個目的讓身體「有效率的」被使用🤌

辦公時坐在電腦前使用低負荷的方式,讓我夠省力地工作一整天👨‍💻下班後運動就用高負荷的方式,扛起最大的重量、打出最漂亮的一球🏋️‍♀️

接著讓我們一起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看,我們怎麼樣去區分高、低負荷分別代表的意義吧!

請繼續往下閱讀

表格將從四個不同角度來分類比較
1. 神經生理學:誘發主導的神經元
2. 活動類型:實際人體動作的類型、特徵,及例子
3. 能量系統:人體代謝的過程中消耗能量的來源
💡4. 徵招肌肉:在特定情境下主導動作的肌肉種類
(未來還會跟大家分享 #動作科學的解剖、肌動學,有興趣的同學留言讓我知道一下👀)

有了以上的概念,大家可以先看看平常做的活動是高負荷還是低負荷的情境呢?

接著我們要告訴大家怎麼把動作控制的運用在實戰當中!

當我們無法判斷是否正處於低負荷還是高負荷的情境下,也無法用插針看大腦哪裡在放電。這邊簡單判斷若是「1個動作,你可以連續做4分鐘不會累,那對你來說就是低負荷情境」,相反的「如果2分鐘力竭,你就累到不行,那他可能就比較像高負荷情境」✍🏻

接著從動作控制的角度來看兩個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直接看到圖片。同樣都是把腰打直,「坐姿」與「硬舉」就有著截然不同的負荷情境、肌肉徵招。

💡給大家一點實務上的建議。知道「不同情境下身體會有著不同的使用方式」後,當想要訓練穩定肌時,建議先從低負荷情境下開始。會更容易找到、使用、並優化穩地肌的徵招✍🏻

身體練什麼就長什麼,這是訓練最重要的一件事👍🏻

💡核心,大部分就是指穩定肌群,是多數人需要卻容易忽略的肌群。

記得「坐挺腰打直」跟「硬舉腰打直」核心的徵招方式是不一樣的喔!即便是同一塊肌肉,但若是不同情境,就會需要完全不同的訓練方式✍🏻

最後,不同情境、不同神經活化、不同能量系統、不同肌群。但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使用身體,才是「動作健康」。

謝謝大家的觀看追蹤,高、低負荷訓練情境的介紹就到這邊。

這邊跟大家預告下一個系列「肌肉健康」從解剖學、肌動學看動作控制。更深入認識穩定肌與動作肌💪🏻💪🏻💪🏻

不要忘記追蹤我們,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一起交流

或說說你對高、低負荷還有什麼疑問,讓我們一起討論看看吧😁

#知識 #健康 #運動 #動作健康 #動作控制 #動作分析 #動作科學 #解剖學 #肌動學 #運動科學 #物理治療 #運動防護 #傷害預防 #動作的問題就用動作的方法解決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