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透過比賽數據去大作文章,藉此判斷哪名球員值得更多上場時間、甚至去質疑教練團的用人決策。以達拉斯小牛為例,「Maxi Kleber 憑什麼比 Christian Wood 更受教練團信賴?」,是球迷們季初最常出現的疑問。
當然,數據鐵定有他的價值存在。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現任費城七六人的籃球營運總裁 — Daryl Morey。電腦科學以及統計應用背景出身的他,透過數據科學的方式打造出 NBA 版本的「魔球理論」,崇尚更明快的球風、更多靠近籃框以及三分出手(意味著減少中距離出手比率)、並網羅更多具備換防彈性側翼射手(俗稱 3D 型搖擺人)。上述「數據驅動」的決策並沒有讓他失望,在 Daryl Morey 任期,休士頓火箭闖進季後賽高達九次,並兩度站上西區決賽戰場。
扯遠了。
回到 Maxi Kleber 與 Christian Wood 的議題,我想強調的是很多人愛用的基礎、進階數據,比方說場均得分、籃板、助攻、攻防效率、…,並無法完全呈現出一名球員在場上的價值。煩請觀看以下片段,Maxi Kleber 在替 Luka Doncic 掩護後並不急著下滑或 Pop-Out 為自己尋找出手機會,而是去判斷什麼樣的角度能為 Luka Doncic 清出上籃路徑,並提前將可能的協防(Chris Boucher)牢牢卡在身後。從結果看來,Luka Doncic 兩分輕鬆入袋,但計分板上卻沒有呈現 Maxi Kleber 隱形的助攻。
Maxi Kleber 這種 Seal Screen 的舉動就是場上細節的完美執行,運用了場上的空間與角度,活絡了團隊的進攻,而這正是現階段 Christian Wood 尚未和 Luka Doncic 培養出來的默契。
看完 Maxi Kleber 相當細節的掩護,讓我想起過去那個以 Marcin Gortat 命名的「掩護藝術」。在對持球者有絕對自信能突破一線防守的情況下,Marcin Gortat 便可以直接對 Drop Coverage 中沉退的防守者進行掩護。以下片段,持球者為聯盟突破能力最頂尖的後衛 John Wall,Marcin Gortat 先是假擋一拍混淆了 Stephen Curry 的防守判斷,轉眼間 John Wall 變向突破,而 Marcin Gortat 則早早判斷好掩護角度,徹底阻斷 JaVale McGee 的協防機會,讓 John Wall 暴力轟炸籃框。
緊接著是 Snake Screen 的運用。這球就和第一個片段中 Maxi Kleber 的掩護如出一轍,第一個掩護後 John Wall 將 D'Angelo Russell 卡在身後,緊接著 Marcin Gortat 再次尋找良好的掩護角度將 Ivica Zubac 清開為 John Wall 開路,SMASH!又一次轟炸籃框。
事實上 Steven Adams 也是 Seal Screen 的翹楚。奧克拉荷馬雷霆時期,與他搭配的是第一步爆發力極強的 Russell Westbrook,同樣道理,在對 Russell Westbrook 的突破能力有絕對信心的情況下,Steven Adams 需要做得就是將可能的協防清開(見以下片段)。在前進曼菲斯灰熊後,Ja Morant 就這樣降臨 NBA,Steven Adams Seal Screen 的絕活又得到了完美的發展舞台。
總結來講,數據確實可以給人帶來 Insight,但前提是你想陳述的故事要夠精湛、數據的應用要夠有說服力。像上述 Seal Screen 其實有被 NBA 記錄在 Hustle Stats 的 Screen Assist,但又有多少人會將 Screen Assist 所創造出來的分數納入球賽分析的一環呢?
球場上的細節,遠遠比你想像中的要多!
文 / Do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