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流量與激情之外,更值得期待的魔獸效應

儘管流量和人氣一直是T1聯盟成立以來的最大痛點,但其實它也是最好的遮羞布,畢竟沒人看到,也就沒有人知道裡面的細節有多鳥蛋,托 Dwight Howard 重磅加盟桃園永豐雲豹的福,這些早應該改進或被重視的東西終於能被看見。

儘管流量和人氣一直是 T1 聯盟成立以來的最大痛點,但其實它也是最好的遮羞布,畢竟沒人看到,也就沒有人知道裡面的細節有多鳥蛋,托 Dwight Howard 重磅加盟桃園永豐雲豹的福,這些早應該改進或被重視的東西終於能被看見。

如果 T1 聯盟不只是利用Howard的人氣流量炒炒短線,幸運的話,將迫使台籃的球隊、聯盟和制度面迎來新改變,這對球迷、球員和基層環境都會是福音。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籃的可能性

如果你只看到這筆簽約的本身——花大錢買洋將——那這筆簽約絕對是短視近利的;但無論是他所帶來的象徵性意義和附加價值,已經默默為台籃揭開了新篇章。Dwight Howard 的到來不光只是一筆「洋將加盟」而已,他完全顛覆了台籃球迷對於洋將的想像。

「這種等級的球員,怎麼可能會願意來台灣?」

是的,開啟想像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第一個人做夢、追夢、築夢,那我們的想像永遠是停留在過去的水準。如同 P League 第一季的成功,不只開啟了球迷對台籃盛世的想像,也開啟了企業主對於台籃熱度的想像,進而吸引更多資金願意注入這塊市場,也才有了第二個職業籃球聯盟的成立,這在幾年前,是絕對沒有人敢想像的,更別說今年台籃在洋將軍備戰之中,還能網羅到資歷如此顯赫的 NBA 球星。

請繼續往下閱讀

Howard 的到來不只是讓 T1 聯盟被看見而已,他的現象級效應是讓整個台灣籃球被看見。近 30 萬人同在線上觀看比賽,有流量、就有轉換成商機的可能,能有更多的資金挹注,不只是活絡台籃這塊市場的熱度和提升商業價值而已,它同時能吸引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投入這項運動,從行銷、運動防護到科學化訓練,每個環節的提昇都能幫助這項產業變得更好。

除此之外,提升球賽的能見度同時也能促進人才的交流,當更多好的台灣球員被看到,誰說之後台灣好的球員只有西進 CBA 這個選項?是不是還有挑戰其他國家職業聯賽、向外輸出人才可能(抱歉了雲豹,我是說黑豹阿巴西)。

除了向外輸出人才之外,當更多人認識台灣籃球,同時也能吸引更多國外人才投入,這裡說的不光只是NBA 等級球星,如果未來台灣還能吸引到 NBA 等級總教練來台執教,或是制服組的人才,從情蒐、戰術、運動防護、培訓制度,由上到下的進行一番質變,以前你會說怎麼可能,但現在你會覺得:「嗯,好像有點搞頭。」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 Howard 之外,目前仍有許多 NBA 自由球員的經紀人紛紛向台灣詢價,或許在不久之後我們還有機會迎來第二個類似量級的 NBA 球星,屆時台灣準備好相關的規章應對了嗎?

規章制度

隨著規格外的洋將重磅加盟,Dwight Howard 也對兩聯盟的規章發起衝擊。

目前 T1 聯盟單一洋將薪資上限為2萬美金,但根據聯盟規章第15條第4項,不符合薪資規定之球員,球團須主動通報聯盟經審議通過方可簽屬合約,免受薪資上限所限制。而 Dwight Howard 到來的票房紅利,馬上讓其他五隊欣然接受以特例處理。

這其實不是今年夏天以來 T1 的第一個特例了,我差點都以為 T1 的T是特的羅馬拼音(Te)——「特League」。現在因為他是魔獸,大家的票房能雨露均霑所以都同意,那如果未來加盟的 NBA 球星月薪超過2萬美金,但如果人氣不足以對各隊票房帶來太多幫助,那會不會有人提出反對?

Howard 的到來能否催生出更多完善的條例跟規章,而不是無止盡的特例,都該被列入後續觀察的魔獸效應;除非 T1 第三年打算更改聯盟名稱,並由 B&Q 特力屋取代台灣運彩冠名贊助,那他們有他們的玩法,我也無法多說什麼。

同樣的,競爭對手 P League 也會面臨相同的壓力,原先的洋將薪資硬上限有沒有調整的必要或上修空間,我很欣賞他們選擇穩紮穩打,不急就章在這季就修改條例的做法,畢竟今年有了 Q 的身份票選風波,或許聯盟經不起再一次的臨時修例。但 Howard 造成的熱度,絕對值得聯盟去思考下一步,無論跟不跟我都尊重,但絕對不是放官媒出來酸溜溜用「有錢就是任性」消毒。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