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僅是大型運動場館,幾乎所有大型的公共建設,在開發案起案之前都會有一個流程叫做「可行性評估」,顧名思義就是要分析研究,開啟這項大型建設案的「可執行性」,我們很容易直觀地去想,這所謂的可執行性,是不是指工程技術、土地取得、環境保護等等議題。
沒錯!這些都是裡面其中的一部分,也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裡面還有一部分是與我們今天主題更貼切的環節,就是營運可行性以及財務可行性。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營運可行性跟財務可行性直接劃上等號,我們做這部分的分析研究不就是為了要確保這座大型運動場館未來可以賺錢嗎?
筆者認為這兩者應該要拆開來看。首先,我們在談論這座場館是否具有營運可行性時,必須先知道我們如何去定義何謂「營運的可執行性」?這牽涉到這座場館在建設目的的「定性」為何。舉例來說,全台灣幾乎每一個縣市都有自己的縣立體育場,有哪一座體育場是真的能夠達到財務平衡、自負盈虧的?隨著運動場館商業化、委託民間經營等等的風氣形成,我們當然希望這些場館也是能夠賺錢,或至少不要浪費這麼多納稅人錢。但事實上,這些場館很多在建設初期的目的,從來就不是以營利為目標,除了是一個政績的象徵以外,多是用來提供給民眾優質運動場地,以及支援地方賽事之用。故此,不論從建築設計上、營運形式上,都看不出來是做會賺錢的場館,但其實對這些場館來說,實質的KPI應該是反應在承接了多少地方賽事、辦理多少推廣活動、每天來訪運動的人數等等。
所以這些早期的運動場館,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或許很多都是不利於商業營運,但筆者相信在早期建設之初,不論從選址、設計到營運,都是有其營運可行性的評估與考量,只是目標不在於財務可行性。且早期不論是運動場館營運觀念還是運動場館設計知識,都是非常匱乏的,不然我們一些近代的大型運動設施也不會都仰賴國外技術團隊來操刀。
隨著運動產業發展,場館經營商業化,反而「財務可行性」現在常被用來判斷大型運動場館的成敗,一座運動場館未來到底會不會賺錢,變成了一個關鍵的議題。但這後面期也有很多複雜的子議題,例如:賺錢是誰來做才會變成賺錢的事業?政府自行營運嗎?OT委託民間經營?民間/政府合資經營?
對了,可行性評估誰來做?
一般而言,政府在前期磋商確定成案後,會委託專業團隊(工程顧問或建築師事務所)來承攬這前端的可行性評估與先期規劃,此階段的專業團隊會針對該案的相關條件執行可行性評估,包含上述所提的幾個項目。同時,也會針對周邊的市場環境調查,根據該案的定性目標,來分析其營運可行性及財務可行性,並判斷是否有足夠的誘因能夠將場館委託給民間企業經營。
但必須老實說,以筆者自身去閱覽台灣的運動場館可行性評估報告,在這一塊通常都非常的不完整,甚至是沒有太多的篇幅去論述這塊。這也不難理解,在這個階段的專業團隊,多半是工程顧問公司或建築師事務所,其專業領域並非在此,這同時也涉及到這份可行性評估的執行預算,是否足夠使承攬團隊會去延攬運動產業或商業顧問來加入團隊。
此外,以台灣建設常見大型運動場館的方式而言,在上述這些評估與需求完成以後,還有再透過公開招標去遴選該案的設計建築師,此時的設計建築師才會再依據前期規劃的需求,落實成未來實際的設計圖紙,包含了各個空間的配置與設計。許多有經驗的建築師事務所會在此呈現自己的設計,如何反應在未來的營運及財務可行性上,當然這部分的評估僅是很粗淺的評估,用意只是在呈現建築師的設計有考量到未來營運與財務而已。
一直到這座場館介於設計工作與建設工作之間,如果政府有委託民間經營的考量,才會在招標「委託民間經營可行性評估」的標案,這時候的承攬廠商(體育顧問、促參顧問等等)才會針對當下定稿的設計方案、周邊市場等等相關因素,深入的去評估該案的營運及財務可行性,並藉此讓機關決議該場館的委託經營年限與權利金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