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11/25

關於那些會影響運動表現的要素們

現在的季節,正是全臺灣各地在舉辦賽事活動的季節,當然在國外也有許多的固定職業賽事、短期的世界盃足球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然而不論是職業比賽,還是業餘運動愛好者,在準備比賽的過程、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吧。

作者:kakoibruce

首先是「第一晚效應」相信提前一天到賽場附近先住下,應該是很多人會做的安排吧?可能對大家來說,就是先去熟悉環境啊,是有什麼好聊的?先從比較淺層的角度來說,第一晚效應談論的是「認床」也就是比較大家常聽到的,在不熟悉的環境過夜時可能會有這樣問題的;但是有聽過認床的人只認第一晚的嗎?那如果每隔兩、三天就換一個地方住,這還得了?倘若只參加一個活動當然是不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只是如果因為時間跟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有認床狀況的人只能提前一天到賽場附近,那麼這個提早還有意義嗎?因此如果有認床狀況的人,一般都是建議帶能讓自己熟悉、安心入睡的東西在身邊;但其實會更建議有一套睡前儀式,應該會更加簡易跟實在;畢竟如果要帶的東西非常多,又不被入住的地方所允許,這還是無法解決問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另一個比較科學的角度來說,人在陌生環境睡覺時,通常會只有半邊的腦袋在休息,另外半邊像是守夜的角色,這會讓我們的睡眠跟休息效果並沒有那麼好,而顧名思義在進入第二晚之後就慢慢不會有這個狀況了,然而回到剛剛前面說的,如果我就是只能提前一天到現場怎麼辦?難道我要搭夜班車然後到了現場直接開始參加活動嗎?既然是科學研究,就會比較涉及演化的部分,然而就算演化到了現在關於這件事,還是沒有因為環境狀況變好了而隨之消失。也因此才會出現上面建議的方式,有一套睡前儀式應該相對實在。

 

最後一個的角度是,其實根本不是認床問題,而是太緊張了、太興奮了導致自己睡不太著,那提前一天或是幾天抵達會場有意義嗎?這個就要回到先前不斷提到的「常態性心理肌肉鍛煉」的部分了,都說理論上最可控的應該是自己;但常常在情緒上的掌控我們是沒有那麼高的能力去處理它,也不可能讓自己在賽前就完全不接觸其他人、事、物。因此提高自己對身體及情緒的覺察跟掌控,也是另一個可以參考的部分。 大多數的人參加活動都不是為了非常好的成績;但如果你/妳剛好是為了成績參賽的,需要完賽得到積分才能夠去報名更高等級的賽事,哪怕只是快個一分鐘、幾秒鐘都很重要,那麼就讓第一晚效應的影響降到最低吧。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是「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也稱為生存者偏差,是一種邏輯謬誤,屬於選擇偏差(selection bias)的一種。當過度關注「倖存」的人事物,從而造成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也可能因為無法觀察到),便會得出錯誤的結論。這種情況常常會發生在一個人對自己過於自信或是不自信時,舉例來說在運動場裡頭,大家總是覺得就是跟別人不一樣;然而事實往往證明,自己跟別人「差不多是一樣的」那麼說起來,人到底是要有自信呢?還是沒有自信呢?又或者自信程度剛剛好就好?而什麼樣的程度屬於剛剛好呢?其實常常會影響到自己的,很大的一個比例是「過往經驗」人要活在當下是很難的,因為當我們醒著的時候,大腦運作的當下是倚靠過去經驗在處理事情、想像未來,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我們好像在做事情,卻不定時的會意識神遊了。

 

因此,要讓自己不要落入倖存者偏差,其實就是讓自己「客觀」的去看待、分析當下的情況,根據事實去論斷比較貼近現實的情況,而不是讓過往的經驗(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產生的念頭去影響到合理的判斷,不管賽前的準備有多少,大部分的狀況每個人都是差不多的,因此要更能夠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三是「裁判的存在」一場正式比賽的勝負結果,肯定是需要有第三方的存在,而這個第三方要是公正的(跟兩邊沒有任何利益關係) 公平的(要有相當程度的專業)公開的(所有的判決有依有據,向大家說明清楚的)都說一個好的裁判,應該要在比賽結束後不被大家所記住,因為表示此次判罰內容都很正確,沒有引起任何紛爭;但現實世界裡,好的裁判跟不好的裁判都會是有可能被記得的、這就是比較。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