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常見的急速減重法
一、控制身體水分 (body water manipulation)
(一) 以被動流汗的方式使身體脫水,例如:桑拿、熱水浴。
(二) 以主動流汗的方式使身體脫水,例如:運動。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 限制液體攝取,例如:大量飲水多天,在過磅前一天限制喝的水量。
(四) 服用利尿劑 (筆者補充:此為運動禁藥)。
(五) 抽血並於過磅後輸血 (筆者補充:此行為屬於違法輸血,受WADA管制)。
(六) 優勢:
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最簡單的減重方式。
- 加速排汗率以減輕體重。
- 可直接於過磅前的訓練期使用。
- 比其他脫水方法有較少的生理紊亂。
- 雖有熱量限制,不過相對其他減重方式有較大的飽足感。
- 可大量排出尿素且較不需消耗能量。
(七) 劣勢:
- 優先並主要流失血漿量 (筆者補充:會使氧氣運送能力下降)。
- 提高熱疾病的發生機率。
- 增加運動量可能更容易造成疲勞或肌肉痠痛。
- 增加運動量會更進一步減少肌肉肝醣,需要漸進地進食恢復。
- 更容易感覺口渴。
- 流汗率明顯上升。
- 體重下降的幅度較其他方式小。
- 小機率的低血鈉症 (筆者認為常見於突然大量飲水造成)。
- 大部分的運動都將受限。
- 電解質失衡,提高抽筋風險。
- 身體受到感染的風險增加。
二、調整身體能量儲存
(一) 運動並限制能量攝取,尤其時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二) 優勢:
請繼續往下閱讀
- 可在訓練期間使用。
- 可透過改變食物熱量密度的選擇達到目標 (筆者補充:體積大且熱量低的食物為「食物熱量密度」低的食物)。
- 雖會減少肌肉中水分跟肝醣量,但仍可以持續進食 (挨餓程度較低) 。
(三) 劣勢:
- 需要肝醣替代物以提供各式運動所需 (筆者補充:例如將肌肉分解作為能量來源)。
- 如果額外增加運動或運動過激,都會更易引起疲勞與肌肉痠痛。
- 飢餓、缺乏能量並且降低肌肉肝醣含量。
- 限制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取與疲勞有關 (筆者補充:尤其在運動過程中)。
三、調整腸道內容物:
(一) 限制進食
(二) 限制纖維攝取
(三) 服用瀉藥
(四) 優勢:
- 容易使用。
- 短期內對於營養狀況與運動表現的影響最小。(筆者補充:可能容易傷害腸道黏膜而影響營養吸收的效能或造成身體發炎)
(五) 劣勢:
- 飢餓、缺乏能量並且降低肌肉肝醣含量。
- 僅能減輕一點點體重。
- 將限制某些運動。
- 身體水分流失將影響心血管系統。
- 電解質失衡。
貳、急速減重過磅 (weight-in) 後的恢復
一、補充水分
(一) 一般性原則:
- 補充1.5倍流失的水分 (在急速減重期透過流汗或排尿流失的水分)。
- 補充電解質 (例如運動飲料或香蕉) 。
- 在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時,也可同時補充蛋白質,提升上述三者的恢復效率 (筆者建議可補充較好吸收消化的蛋白質,例如蒸蛋、滴雞精、蛤蜊湯、[無乳糖] 優酪乳) 。
- 補充液體時要以少量、緩慢與頻繁的原則進行 (筆者補充:若瞬間大量飲水則容易危害心血管)。
(二) 體重分級項目需要考量的問題:
- 可能無法在每次過磅間補足所有恢復所需的能量 (有些項目過磅不只一次)。
- 補充電解質比單純補充水分重要 (因此筆者還是比較推薦運動飲料)。
- 補充大量液體 (水或運動飲料) 後 (例如:每公斤體重10毫升,50公斤者則飲用500毫升) ,規律且少量的飲水會維持較高的胃排空率。這樣可能可以減少賽前攝取水分的需求以降低腸胃不適的風險。
- 如果賽程的天數較多,第一場比賽結束後一定要補充水分 (筆者建議要少量多次),接著在後續幾天再重複「限制飲水 (dehydration) — 補水 (rehydration)」的循環。
- 如果過磅的限制變得更加嚴格,運動員需要注意在一開始降體重的時候不要過於激烈,以免在過磅後的有限時間內無法有效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