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突尼西亞隊擊敗前殖民母國,過半先發球員皆出生於法國

「阿拉伯足球從前殖民母國重獲尊嚴。」曾為法國殖民地的突尼西亞,在世界盃擊敗前殖民母國。對於突尼西亞人,這場勝利是五味雜陳,無緣讓他們晉級十六強,卻象徵著脫離殖民的歷史,呼應著民族的複雜情感。

作者:OPS
突尼西亞在世界盃小組賽第三輪擊敗法國隊,可惜無緣晉級。(圖/Fédération Tunisienne de Football

世界盃足球賽D組 【突尼西亞 1-0 法國】 Khazri 58’

阿拉伯足球從前殖民母國重獲尊嚴。」曾為法國殖民地的突尼西亞,在世界盃擊敗前殖民母國。對於突尼西亞人,這場勝利是五味雜陳,無緣讓他們晉級十六強,卻象徵著脫離殖民的歷史,呼應著民族的複雜情感。

這場比賽突尼西亞的11名先發球員,竟有高達6人出生於法國,殖民歷史造成相當特殊的身份。突尼西亞在1881至1956年之間為法國殖民地,目前有70萬突尼西亞人居住在法國。本屆世界盃突尼西亞的陣容中,共有10位球員是在法國出生,其中數人甚至曾經代表法國的青年國家隊出賽。另有兩名球員是從小住在法國,並持有雙重國籍。

請繼續往下閱讀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本場比賽踢進致勝球的哈茲里(Wahbi Khazri),1991年出生於法國科西嘉島,目前效力於法甲蒙彼利埃,2012年曾經為法國U21國家隊出賽,2013年轉而加入突尼西亞國家隊。他賽前受訪表示:「抽籤之前我就想跟法國同組,而夢想成真了。」他又說:「每週末,我以良好的表現,在法國嘗試代表突尼西亞。我也希望代表科西嘉,因為我在那裡出生。我的肩上帶著很多旗幟,這很棒。我是100%的突尼西亞人、100%的法國人和100%的科西嘉人。」哈茲里對法國的進球意義非凡,繼上週瑞士隊的安保路(Breel Embolo)進球擊敗喀麥隆之後,再次有球員踢進致勝球擊敗自己的出生地國家。

不僅突尼西亞隊有大量球員出生於法國,法國隊也經常仰賴北非球員。在二十世紀中葉之前的殖民時代,法國就從北非殖民地引進不少球員,他們不但效力於當地球隊,也為法國國家隊出賽(延伸閱讀:非洲國家盃為何衝擊歐洲足球?從殖民地旅歐球員談起)。至今,北非裔的球員仍是法國隊常見的面孔。例如,帶領法國拿下1998年世界盃冠軍的席丹(Zinedine Zidane)是阿爾及利亞人。再來看看當今的法國隊,本屆世界盃已取得3個進球的年輕巨星姆巴佩(Kylian Mbappé),父親是喀麥隆人,母親則是阿爾及利亞人。本屆因傷而尚未能上陣的本澤馬(Karim Benzema),父母也來自阿爾及利亞。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請繼續往下閱讀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突尼西亞在1956年脫離法國之後,成立自己的國家足球隊,陸續取得佳績。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突尼西亞成為在會內賽贏球的首支非洲球隊。再往前追溯,1960年奧運是突尼西亞足球隊首度參加國際大型賽事,而會前友誼賽取得了8比1的隊史最大比分勝利——而苦主就是當年以FORMOSA名義參加奧運的中華民國。

法國與突尼西亞的足球賽事,卻繃著敏感神經。2008年,突尼西亞與法國兩隊在巴黎的法蘭西體育場舉行友誼賽,奏響法國國歌《馬賽曲》的時候,突尼西亞球迷噓聲四起。時任法國總統的薩科吉(Nicolas Sarkozy)嚴正關切此事,召見足協,要求國歌若被噓則應取消比賽,也要求不再於法國本土與北非前殖民地國家舉行足球賽。2022年的這場比賽前,奏響《馬賽曲》的時候,依然出現球迷的噓聲,好險尚未引發更劇烈的衝突。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