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班牙的賭博式防守、日本放棄上半場進攻?!—世界盃淘汰賽出線球隊的各自隱憂(E~H組)

世界盃16強淘汰賽即將展開,一戰定生死的殘忍賽制,讓比賽充滿變數,不論實力強弱,只要球隊微小的破綻被對手發掘,隨時有可能提前打包回家。那麼,淘汰賽隊伍各自存在哪些隱憂呢?

作者:Kozu

世界盃16強淘汰賽即將展開,一戰定生死的殘忍賽制,讓比賽充滿變數,不論實力強弱,只要球隊微小的破綻被對手發掘,隨時有可能提前打包回家。那麼,淘汰賽隊伍各自存在哪些隱憂呢?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篇文章內容包含:日本vs.克羅埃西亞巴西vs.南韓摩洛哥vs.西班牙葡萄牙vs.瑞士(點擊超連結可直接跳轉至該球隊分頁)

其餘對戰組合請點此。

 

日本:只攻45分鐘?真的?真的?

小組賽表現:2-1勝德國0-1敗哥斯大黎加、2-1勝西班牙。

請繼續往下閱讀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死亡之組」這個概念,隨著FIFA將抽籤檔次完全依照世界排名安排後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媒體、球迷間空泛的噱頭罷了。然而,日本用絕佳表現,強硬地將E組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死亡之組」—2010年世界冠軍、2014年世界冠軍、加上一個最強攪屎棍日本。

 

有密切追蹤日本的球迷,應該不難發現他們不同於其他球隊的地方—下半場提前的、大量的換人調度。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戰對陣德國,比賽57分鐘已用掉3次換人名額、74分鐘全部用完。緊接著完成逆轉,替補取得兩進球。

第二戰對陣哥斯大黎加,比賽62分鐘用掉3次換人名額、67分鐘第4次。

第三戰對陣西班牙,比賽62分鐘已用掉3次換人名額、69分鐘第4次。替補取得一進球一助攻。

 

再往深處探究,日本在陣型上都有改變。

第一戰對陣德國,半場久保健英下(左邊鋒)、富安健洋上(後衛)。變陣三後衛,四人防線變五人防線,抵禦德國五人鋒線持續不斷的威脅攻勢。

接著三笘薰上場,左翼衛的對位換人,讓更有進攻天賦、進攻欲望的球員上場,吹起反攻的號角。

最後一個調度,南野拓實上(前場)、酒井宏樹下(右翼衛),先發擔任右邊鋒的伊東純也移動至右翼衛。

於是,日本3名前場+2名(進攻型)翼衛,五人鋒線組合完畢,輪到日本五人鋒線突破德國四人防線。逆轉勝。

 

第二戰對陣哥斯大黎加,主帥森保一沒有「學乖」,先發仍然是四後衛陣型。

半場伊藤洋輝上(後衛)、長友佑都下(左邊衛),變陣三後衛,先發左邊鋒相馬勇紀移動至左翼衛。

接著三笘薰上場,一樣是有進攻天賦、有進攻欲望的球員擔任翼衛。五人鋒線組合完畢,但哥斯大黎加本來是五人防線,日本難以突破,比賽尾聲甚至被對手取得一顆進球敗下陣來。這場比賽的失利,讓許多日本球迷非常不滿。

只攻45分鐘?真的?真的?

 

第三戰對陣西班牙,先發陣型就擺出三後衛,但與前兩戰進攻火力強大的陣容差異頗大。森保一用先發名單做出的回應是:「真的。」

半場長友佑都下、三笘薰上,到這邊知道流程了吧?有進攻天賦、有進攻欲望的球員擔任翼衛。另一個調度,是堂安律前場對位換人。

堂安律第一顆進球、三笘薰第二顆助攻,6分鐘的狂攻成功逆轉,此後回歸守勢,成功守住領先,帶走勝利、晉級淘汰賽。

進攻端火力明顯提升,防守端穩定度不致於破壞平衡,不免讓球迷開始有這樣的疑問:只攻45分鐘?真的?真的?

 

統整一下日本在上下半場懸殊的進攻火力差異—三場加總,日本上半場射門次數5次;下半場26次。其中對陣西班牙時,下半場僅4次射門,若是沒有開局瞬間逆轉的話,相信數字還會繼續堆高。

上半場被動採取守勢,安穩的划水消耗時間;下半場積極換人,開始將日本手牌中的進攻天賦球員一一打出,就是主帥森保一在本屆賽會堅持不變的比賽策略。

 

16強對手克羅埃西亞,中場鐵三角平均年齡偏高,用新鮮的大腿在下半場對抗體力下滑的老將,或許是件好事。

不過,這群老江湖很有可能已看穿日本,上半場同樣放輕鬆地划水消耗時間,將下半場視為真正的戰場。所以…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