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魔獸效應退散,比你我想像得快:後疫情結束前、本國職籃盡速整合才是王道

當對手是擁有「拉拉連線」德古拉、布拉的台南台鋼獵鷹,動輒220公分的巨人、猛將,魔獸看起來則像是瘦高、身材維持不錯的外籍球員....而已。當整個禁區塞滿高又壯的洋將,很明顯魔獸並沒有辦法展現出予取予求的單打能力,如果魔獸沒辦法透過其身手與技術,拿出攻守兩端宰制力,將會如同林書豪在對岸一樣,初期靠NBA光環,但之後從球員、教練到球迷,慢慢還是回歸骨感現實。而比賽焦點與票房、終究會回到球場上的實力,與主事者的營運本事。

作者:yiche28

Melody Huang

加入男性啦啦隊玩那些競技性質的大招嗎

魔獸效應退散?!(12/17)晚魔獸新莊首次客場出賽,據媒體消息指出,T1聯盟YouTube官方頻道在線同時觀看人數最高時為4萬9千多人,看似仍有關注與聲量,然而與魔獸初來台時林口體大巨蛋首戰18萬人相比,顯現出大量落差,除筆者先前預測文: 魔獸效應明年初將遞減? 從陳建州發言聊本國職籃發展,網路風向文也開始有幾篇「魔獸狂潮」是否已消退之觀點文章。

事實上, 筆者因緣際會,魔獸傷癒復出首戰(12/16),有機會到體大雲豹主場觀賞賽事,因能近身觀察到T1規格的職籃賽事,包括魔獸場上場下的風采。以下,是筆者對當天現場的觀賞心得,最後也會歸納出幾點魔獸現象的看法,並再度重申本國職籃策略。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雲豹主場大、但仍有許多細節待處理

筆者當天晚上從北市出發,抵達林口體大約略是8點,整個交通尚稱順暢,由於體大巨蛋體育館戶外停車位多,很快便找到體育館旁的停車位置,下車後便前往進出口,夜晚的林口巨蛋發亮,可聽到從內部傳出的觀眾與控場的聲音。如同本國職業運動現場,首先在館外便看到許多流動飲食攤位,也有些許球迷正進行消費。

我幾乎是超順利一路便走進到偌大的球場觀眾席,然後迎面就是一整個超大覆蓋面積的觀眾席、中央球場球員與裁判、與滿滿1.5萬球迷。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有這樣球館真的是蠻感動的,事實上,多年前我曾在裡面跑過步,那種空盪盪的感覺,如今卻塞滿了觀眾,真的是充滿著感動的活力與能量。然而,專業的運動文化觀察者如EJ,豈會被數大就是美的直接感受所蒙蔽。很快的我就注意到一些雲豹現場主場的工作執行細節,當然,不免與PLG觀賽經驗做比較。

首先,場控主持人的主場調性到口語內容還不夠到位

以新竹攻城獅的在地味來說,T1雲豹的主持人比較像是在主持一場表演賽,讓人感受不出這是一場屬於桃園人獨有的雲豹主場。以口語內容來說,也比較不夠嚴謹,包括串場的口條、甚至到散場提醒球迷的一些看似幽默的話語,其實都有需要調整之處。事實上,比賽除球員的球技外,現場的音樂到主持,都會影響觀賽感受,這部分T1主事者必須要有跨聯盟到跨國的多看多學,並努力成為在地化。

Show girls部分整齊度也不足,本國職業運動的女孩啦啦隊一直都是比賽外、球迷很津津樂道的環節。然而,以當天的觀賽經驗來看,偌大的場館,雲豹show girls卻似乎帶不太動觀眾,當然除了空間感外,更多的還是成員間彼此的連結似乎不大到位,有一次還出現show girls只有三人出現在球場帶動氣氛,感覺很缺人的主場。

請繼續往下閱讀

筆者以為,如此大的球場,為了帶動加油氣氛,可能也要考慮加入男性的啦啦隊,除性平外,最重要的還是增加啦啦隊的骨感、力量與支撐度,去與空間做相互支撐

國體大巨蛋的空間感十足、觀眾坐滿很具震撼感,但雲豹主場經營仍有極大進步空間

無論前述讀者認同度如何,筆者還是要建議,

兩大職籃各球隊營運長,還是要多參考過去兩年,新竹攻城獅營運各方方面面點滴作法,包括命名、軟硬體投入、主場概念、球迷導向、行銷策略到媒體曝光度等,應會給國內職籃發展,帶來許多能所依循、積極、建設到長期發展方向。

台灣不能只有一支攻城獅、我們需要更多的新竹攻城獅。

 

魔獸都不魔獸了,看起來像是身材苗條的外籍球員

當對手是擁有「拉拉連線」德古拉、布拉的台南台鋼獵鷹,動輒220公分的巨人、猛將

魔獸看起來則像是瘦瘦的、身材維持不錯的外籍球員....而已。

當整個禁區塞滿了高又壯的洋將,很明顯魔獸就被抗衡了下來,也沒辦法展現出予取予求單打能力,即便這場魔獸回歸仍拿下21分13籃板,仍不敵巨人「拉拉連線」,讓雲豹苦吞4連敗。

筆者以為,如果魔獸未來主客場賽事,沒辦法提出答案,透過身手與技術,拿出攻守兩端宰制力,將會如同林書豪在對岸一樣,初期靠NBA光環,但之後從球員、教練到球迷,慢慢還是回到理性與現實思維。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