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常常在醫院診所看到治療師教病人拿啞鈴、背槓鈴等,也常在健身房聽到教練幫學員按摩、做伸展等。究竟物理治療師與教練的界線在哪裡? 兩者之間又有何差異? 閱讀本篇文章,或許你對專業分工會有更不一樣的想法。
物理治療的世界瞬息萬變,在過去50年裡,人們對於伸展的看法徹底改變,並隨著年復一年出現的新理論加以調整。透過本篇一起檢視幾個關於伸展常見的老生常談,看看其中有多少科學根據。
隨著穿戴式器具、生醫科技的發展,我們更容易取得生理數據,並能長期追蹤身體組成例如肌肉量、體脂肪的變化,但方便性的同時,我們也常常「過度解讀」、「過度在意」這些數據。例如在看到今天休息時心跳比平常高一些...
本篇文章介紹腳踝扭傷,包含常受傷的韌帶、受傷的嚴重程度、造成紅腫疼痛的原因,醫療人員對於損傷的處理方式以及處置重點,最後會簡介腳踝扭傷後是否需要去醫院的簡單判斷原則,一起看文章了解一下吧。
每條肌肉都有它擅長的功能、角色,了解訓練背後的目標,不必刻意強調誰最重要。了解設計這個動作、訓練背後的原因,確定這個動作、出力方式是符合病患或學員需求,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矯枉過正」的思維,許多教科書、...
PEACE & LOVE是英國運動醫學雜誌於2020年發佈新的運動傷害處理原則,針對過往的治療策略如PRICE(保護、休息、冰敷、壓迫、抬高等)做了些修改,提供一般民眾基本的觀念跟初步處理方式,本篇文章會介紹每個字母所代...
「理想的運動量,是用最少的時間、產生最大的效果、最小的受傷機率」。那究竟是多少才能達到最有效的運動量呢?美國運動醫學會給出的答案是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以上。但在不清楚自身健康狀況的前...
你能想像嗎?曾是全運會柔術代表,肌適康(物理治療X運動科學)Peaks Physiotherapy & Sports Sciences 創辦人「阿貿」#尤信貿,卸下選手身份後,竟是用著輕柔的手法幫助個案進行物理治療。剛柔之間看似兩極,但這巧...